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发展·话题>
网络智库:山西民企面临十大压力(上)
2019-04-08 07:21:16    来源:黄河新闻网

 

智库话题:

近年来,为了发展民营经济,山西省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出台《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减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审批监管的透明度,使得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有了极大改善,但在一些政策的落实落地中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和一些现实的困难。

山西是资源大省,矿产资源种类和储量丰富,长期以来,形成了煤炭、焦化、钢铁等重化工业为代表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席卷全国的环保风暴下,这些企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生态环保压力,让山西民营企业在负重前行之时,也面临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布局的无限契机。

山西重点骨干民营企业虽然吸引了一些技术型、管理型人才,但人才总量还比较少,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承载力不足,一些企业甚至存在用工难问题。

智库专家:

中华工商时报 张华钰

 

生态环保压力持续加大

山西是资源大省,矿产资源种类和储量丰富,长期以来,形成了煤炭、焦化、钢铁等重化工业为代表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席卷全国的环保风暴下,这些企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以焦化行业为例,山西省共有主体企业86户,分布在9个市54个县,均为规模以上企业,因此山西作为焦化企业分布最为密集的省份,一直被视作环保观察的重点区域。2018年,在蓝天保卫战的持续推进中,山西焦化企业整体限产维持在10%-30%左右,一些环保达标情况欠好的企业,限产达40%。

与焦化行业相比,山西钢铁企业遭遇的压力同样不小。如,在去年9月份临汾市第二批环保限产中,山西建邦集团停产50%,山西立恒钢铁集团高炉、轧线全部停产,停产20天。今年2月下旬,临汾市再发停限产通知,山西华强钢铁有限公司、山西鸿丰达钢铁有限公司被要求停产1个月,合计影响产量日均2300吨。

一方面是限产、停产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企业近年来在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逐年加大。山西某资源大市仅去年一年规模以上焦化企业每家的环保设施改造投入均在1个亿以上,全市70多家洗煤厂每家的投入也在3千万以上,与此同时,这些环保设施的运行管理同样需要投入巨大成本。尽管如此,相较国家相关环保政策的要求仍存在差距,下一步这些企业的环保投入无疑将进一步加大。

今年1月1日,被称为山西“史上最严”的《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修订)》正式施行,对高污染、高排放企业严格控制,如《条例》规定:“严格控制新建、扩建钢铁、焦化、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高排放、高污染项目”,“城市建成区内的钢铁、焦化、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高排放、高污染项目,应当限期完成改造、转型、搬迁或者退出”。《条例》同时还增加“本省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逐步调整能源结构,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2月下旬,山西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明确今年的目标是,在大气方面完成国家下达的环境空气质量(PM2.5、优良天数比例)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目标,在碳排放强度方面单位 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3.9%左右等,将继续采取超常规手段,打赢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传导污染防治压力,从严从重倒逼履职尽责。

而在国家层面,今年要继续巩固和扩大蓝天保卫战成果,持续开展京津冀及周边等地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加强工业、燃煤、机动车三大污染源治理,同时还将启动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大力推进生态环保督察执法。可以说,2019年环保严查仍将持续,环保压力仍将是山西民企必须承受之重。

尽管压力巨大,但一个可喜的局面是,在环保倒逼中,山西传统行业中的民营企业纷纷转型升级,创新环保治理模式,积极探索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绿色能源之路。如山西大华标高科陶瓷有限公司是孝义市一家生产耐火耐磨陶瓷建材的高科技民营企业,但是因其排放的烟气和粉尘污染大气,制约企业发展。自2017年起,该企业按照建材行业低限值排放标准要求,投资1000余万元上马先进的除尘设施等,实现了从原料装卸到产品出厂全封闭式生产。同时,该企业还特别引进孝义经济开发区内焦化企业产生的剩余焦炉煤气,通过精脱硫作为清洁能源供应生产,使企业烟气排放指标显著降低,不仅符合环保达标排放要求,而且在2018年秋冬季实现不错峰生产,达到生产效益和环保要求的双满意。

另据《山西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2018)》显示,当前,山西省61.6%的民营企业建立了降污减排制度;45.6%的民营企业建立了生态保护制度;41.7%的民营企业主动向社会披露环保信息,自觉接受节能环保监管;26.3%的民营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5.9%的民营企业通过了中国环境标志认证。

生态环保压力,让山西民营企业在负重前行之时,也面临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布局的无限契机。

 

人才不足压力长期存在

尽管传承几百年的晋商自古就有学而优则“商”的传统,但人才不足,却一直是制约山西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据了解,无论是资源型企业,还是生产加工类、文化旅游业等企业,都提出了一个共性问题:人才短缺,特别是技术类和管理型、高端人才严重匮乏。

近年来,山西重点骨干民营企业虽然吸引了一些技术型、管理型人才,但人才总量还比较少,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承载力不足,一些企业甚至存在用工难问题。

有企业家表示,为解决用人难题,企业通过与对口院校合作“定向”培养人才,但每年输送来的毕业生大部分在工作一段时期、获得成长发展之后就离开了,留下的一小部分仅能满足生产一线的部分需求,“中层干部都选拔不出来”。人才的培养过程对民营企业来说,是时间与资金成本的巨大投入,而频繁的人才流失对企业造成巨大代价。某县领导在交流中表示,该县每年有三本以上应届毕业生3000余人,但60%都离开了家乡。引不来人才、留不住人才,既缺乏科技专家和管理团队,又缺乏有一定技术能力的员工,人才短缺成为山西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困境,直接影响了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阻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有统计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动率在30%左右,远高于正常平均流动率,其中尤其是在高新技术层次上,人才流失更为严重。就山西来说,特殊的区域位置以及长期以来的经济结构模式,导致新兴战略性人才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在吸引人才上,山西许多企业还停留在解决人才住房、子女上学等浅层次问题上,人才更看重的是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科学的激励机制和培养机制。因此,如何降低人才流失率,留住优秀的人才,已成为山西民营企业目前亟需创新思维、着力解决的一个难题。

2018年11月底,山西出台《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促进民营企业引进人才。《意见》明确,民营企业引进的各层次人才享受与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同等政策待遇和津贴;建立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允许科技创新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民营企业间双向兼职;支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退休党政干部、企事业领导干部到民营企业进行帮扶;民营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可申请政府有关资金支持;对人才培养较好的企业予以适当奖励;研究制定民营企业职称问题相关政策,畅通民营企业职称申报渠道。

由此,山西民营企业的人才短缺问题或可得以缓解。

 

动能转换压力有待释放

上一年度,山西民营经济虽然实现了新的发展,但产业结构初级化、低端化,高新技术企业偏少等情况依然存在。从产业分布来看,山西民营企业主要以传统行业为主,集中于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住宿餐饮业和居民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同质化、低端化问题突出。工业则主要汇集在煤焦冶、化工、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领域,处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高精尖产品以及竞争力强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偏少。近年来民营科技企业虽有成倍增长,但在全国范围内占比仍然偏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发展虽然势头强劲,但仍然存在总量不强、数量不多、质量不高、效益不好、速度不快等问题。

与此同时,从2018年发布的山西百强企业榜单和山西民营企业百强榜单来看,涉足煤、焦、黑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等传统行业的企业,无论是其盈利能力、规模、排位,还是在榜单中的总量占比,仍处于突出位置。

山西某经济强市由于过去几年走的是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发展路子,现在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的路径依赖中跳出来,经济结构还偏重于资源产业,产业链不长、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甚至一些企业仍然固守陈规,在传统行业上大做文章,这些亟需我们引导破解,助推转型。

资源型经济的特殊性,使得山西民营企业在转换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方面比其他地区更为艰难,但是,改变正在悄然发生。

据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中,煤炭工业增加值增长0.3%,非煤工业增加值增长8.2%,采矿业增加值下降0.2%,制造业增长9.2%,制造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6.4%。同时,服务业支撑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3.4%。

当前,大运九州集团有限公司、跨境通宝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山西东杰智能物流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山西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在山西民营企业百强榜单中扶摇直上,为山西新动能的培育注入无限活力。

[编辑:杨江涛]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