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发展·话题>
网络智库:以改革创新突破山西县域旅游业发展瓶颈
2017-05-22 04:57:33    来源:黄河新闻网

智库话题: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2016年底,国家旅游局公布第二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山西15个市、县(区)入选,加上之前获得首批“入场券”的5个市、县(区),山西已有20个地方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智库专家: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白凤峥教授

智库建议:

一是,创新发展战略,改革管理体制。构建从全局谋划和推进、有效整合区域资源、统筹推进全域旅游的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各部门联动的发展机制。

二是,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融合衔接。整合县域文化广播电视、汽车站、汽车运输公司、公交公司、国有商业餐饮酒店等资源,吸社会资本参与。

三是,以游客满意为基点,推动“吃住行购”旅游要素的在县城和重点乡镇集约配置。如形成购物一条街、餐饮一条街等,便于市场管理和监督。

 

山西全域旅游的瓶颈

2016年初,山西省11个地市的主要领导,借助于媒体大力宣传自己主政区域的旅游资源,轰动效应典型。但从山西旅游发展现状看,旅游产业发展滞后是不争的事实,分散化格局、碎片化发展的问题较突出,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格局尚未形成,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1、以县城为基础的旅游集散功能尚未形成

目前全省119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一些旅游景区或景点,每个县的政府网站也都对辖区内的旅游资源,包括景区景点,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有专门介绍。

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县域没有形成旅游共建联动的旅游集散功能,景区、景点孤立存在。游客如果采取自助游的方式到某个县域旅游,没有渠道获取值得信赖的住宿、餐饮、购物等相关信息;在县域的主要出入口——车站、县境出入口等,基本看不到关于本县区域相关旅游景区的和导引图。作为县域经济的中心——县城,本应是重要的旅游集散地,但是大多数县城不重视也没有建立起相关的旅游集散机构(功能),城内没有统一的游客引导、咨询、服务机构和场所;没有引导游客住宿、购物的标识系统。

2.旅游基本要素配置不全

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吃住行游购娱乐” 六要素,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对游客短期外出旅行而言, “吃住行”是旅行的基础,“游购娱”是的目标。如果基础不牢固,谈不上目标的实现。目前,在县域旅游发展中,颠倒了两个方面的关系,根本不重视“吃住行”要素的配置。县城运营商业服务业,如餐饮、出行主要服务于当地居民人;住宿也不适合游客的需要。

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公共交通体系,完全没有考虑游客的要求。作为旅游业要素的“行”,存在一个有效组织的问题,也就是游客通过省域、县域之间的大交通体系可以顺利到达某个县城,到达县城后,如何便捷地进入景区,多数县没有考虑没有措施。目前全省119个县(市、区)主干道路网形成,以太原为中心,到各县的车程基本时间在1-4小时内,大交通便捷,交通工具也具有多样化。从绝大多数的县城到该县相关景区,道路也具有通达性。问题是游客从 “县城到景区”,则没有相应的正规交通方式保障。游客进入县城后,主要依赖非正规的车辆(俗称黑车)进入景区。例如,省内有名的壶关大峡谷、黎城黄崖洞、偏关老牛湾、临县碛口古镇等景区,游客进入景区主要依赖 “旅游社”模式、“自驾游”模式。如果游客乘坐高铁、高速客车等交通工具进入县城(包括省城)后,则缺乏规范化的经营机构,为游客提供定时、定点交通工具进入景区游览,多数县城没有开通到景区的公共交通。

此外,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绝大部分县域有一些传统村落、民居具有旅游观赏功能,一些村落具有避暑度假等休闲功能,尤其是一些贫困县,乡村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是,进入乡村旅游的交通工具同样匮乏,线路组织更是空白,游客不知通过什么工具进入乡村旅游示范村,也没有合理的游览线路图进行引导。

从市场潜力看,随着国民收入增加和人口老龄化,游客中有相当一部分中老年群体,收入水平较高、外出旅游能力强,市场潜力较大。这部分人群喜欢自助结伴旅行,但不愿意(或不会)自驾车进行旅游,也不愿意参与旅行社旅行。但目前省内绝大多数县域没有考虑这部分游客群体的需求,也没有做好接待这部分游客 “吃住行购”的基础工作。

3.旅游软环境比较差

随着供给侧改革,山西许多县域曾经所依赖煤炭、钢铁等传统的能源重化工产业发展路径越来越窄,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从许多县“十三五”规划看,都把目光聚焦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各县都提出要大力文化旅游业,于是,复古建筑、明清商业街、小吃街甚至庙宇建设热情极高,但软环境建设没有给予高度重视。

作为县域经济的中心——县城,从政府的行政管理、市场管理、交通管理乃至市场化的经营者,没有为外来游客服务的理念,也没有考虑旅游城市的要求。典型表现为县城道路标牌系统不健全、基本没有旅游厕所;城市文化品味基本没有挖掘。山西有一些县城有“历史文化名城”之称,没有历史文化名称之韵,漫步在这些县城,看不出有什么文化历史遗迹,只有近年来粗制滥造的一些牌坊和仿古建筑;县城的市场秩序混乱,私搭乱建,占道经营随处看见,不遵守交通行为司空见惯;如此等等,县城这样的软环境,很难吸引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山西县域全域旅游的突破口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依靠旅游业带动山西县域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跳出单一的景区、景点发展模式,从全域整体优化旅游环境,优化旅游的全过程,重点打造以县城为龙头、乡镇为基础的旅游集散地,盘活存量资源,低成本配套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服务要素,将“景区、点和乡村旅游”融入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体系,实现“吃住行游购娱乐” 六要素在县域范围内有效配置,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一)改革创新旅游管理体制

1、改革创新全域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

创新发展战略,改革管理体制。构建从全局谋划和推进、有效整合区域资源、统筹推进全域旅游的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各部门联动的发展机制。

成立由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副组长,主管旅游的副县长任常务副组长的全域旅游领导小组,加强对旅游相关事务的综合协调。构建从全局谋划和推进、有效整合区域资源、统筹推进全域旅游的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各部门联动的发展机制

强化旅游部门在产业促进、资源统筹、发展协调、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能,将文物旅游局改组为县级旅游发展委员会,实现旅游管理从单一部门推动向部门综合联动的转变,形成对旅游业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的综合管理体制。

为了调动乡镇一级发展旅游的积极性,按照全域旅游的空间布局,分别设立镇(乡)一级的旅游管理委员会。旅游管理委员会实行区镇(乡)合一的管理模式。镇(乡)和管委会领导交叉任职,镇(乡)党委书记任管委会主任、镇长(乡长)任副主任,下设办公室、旅游资源管理部、旅游开发协调部等。

(二)完善旅游市场运营机制

1、组建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融合衔接。

整合县域文化广播电视、汽车站、汽车运输公司、公交公司、国有商业餐饮酒店等资源,吸社会资本参与,组建股份制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剥离政府经营性业务,承担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旅游要素整合和运营等任务。

主要任务:整合碎片化旅游资源,通过组建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加快构建全域旅游核心城市的战略性、基础性、公共服务旅游体系,整合各类旅游资源,全方位为游客和市民提供旅游咨询投诉、旅游集散、智慧旅游、旅游餐饮及购物、导游服务、文化娱乐、旅游互动体验等全方位旅游综合服务。

根据不同的发展任务,可分别组建以下子公司:

1、游客服务公司

按照“旅游+公共服务”的思路,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组建游客服务公司,承担一部分旅游公共服务的职能,包括县城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主要交通出入口游客服务中心(点)的建设和管理,旅游标识体系的建设与维护等。

2、智慧旅游公司

按照“旅游+信息化”的思路,组建智慧旅游公司,承担全域旅游公共服务智慧化运作,承接智慧旅游项目。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瞄准国内一流水准,建成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把政府相关旅游网、政务网、微网站、微博、微信、旅游数据库、景区最美视频、旅游触摸屏等系统进行了整合,统一进行运营管理。实现网上咨询、预定、导引等服务。

3、旅游汽车运输公司

按照“旅游+公共交通”的思路,整合汽车站、客运管理、公交公司、出租车等行业资源,组建旅游汽车运输公司,承担全县城乡公共交通和旅游交通服务。运输公司通过票务分销、餐饮住宿登记系统、车辆配置系统等无缝对接到各旅游景区、酒店和线路。

4、旅游贸易服务公司

按照“旅游+商贸物流”的思路,整合全县农副产品加、贸易、物流等企业,按照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原则,组建旅游贸易服务公司,围绕全域旅游,开发土特产品加工、贸易、物流、电商等一条龙服务

5、文化演艺公司

按照“旅游+文化+餐饮”的思路,整合全县文化广播电视、城乡演出团体、特色餐饮等资源,按照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原则,组建文化演艺公司,开发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文学作品、微电影、微电视等作品;配套开发系列“演出+餐饮”的文化活动。

6、导游管理服务公司

按照“旅游+导游服务”的思路,组建导游管理服务公司,承担全域旅游导游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服务人才培训等任务,提高全域旅游的队伍建设。

7、旅游投资开发建设公司

按照“旅游+投资”的思路,整合政府旅游开发建设的各类资金,组建旅游投资开发公司,参股开发一些重点的旅游脱贫项目、养生养老项目、特色小镇项目、休闲度假旅游项目(汽车营地、大型帐篷营地、特种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代表政府参与重要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参与城市(县城)和重点乡村设计和建设工作。

(三)推进商业服务业在县城聚集

以游客满意为基点,推动“吃住行购”旅游要素的在县城和重点乡镇集约配置。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旅游业的关联效应需要旅游要素在区域的集聚,培育不同规模的企业,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产业。从管理角度看,“吃住行购”等要素在区域的集中配置,如形成购物一条街、餐饮一条街等,便于市场管理和监督。从政府服务看,便于配置基本公共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和公共服务,如医疗服务、邮政服务、通讯服务服务等。如果散点布局,从产业发展、市场管理和政府服务等角度,都存在的若干难题。改革开放以来,省内开发较早的五台山景区、藏山景区、绵山景区等,旅游全要素在景区内配置,造成景区环境差,旅游市场秩序较为混乱,旅游关联效应地低。五台山景区不仅没有带动五台县发展,甚至所在地台怀镇也没有形成现代服务业。

因此,需要按照全域旅游发展思路,优化布局旅游“吃住行购”要素,在县城和乡镇集聚,不仅有利于旅游业发展,也有利于形成特色小镇,如度假小镇、购物小镇、餐饮小镇等,带动当地城镇化的发展。

 

[编辑:杨江涛]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