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旅游投资主体更加多元
随着山西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全面启动和煤炭资源整合顺利完成,以煤炭为首的资源型企业开始主动向旅游产业转型,不仅在资源产业低迷时得到旅游反哺,同时也解决了旅游产业资金来向不足的问题。到2014年底,全省有215家资源型企业投资开发旅游景区、星级饭店、休闲度假区和娱乐设施等,总投资高达320亿元。超过5亿元的项目有14个,超过10亿元的项目有9个。其中由资源型企业投资或参股开发建设的星级饭店76家,占全省四星级以上酒店的45%;25家省级休闲度假区,几乎都来自资源型企业开发建设。资源型企业大规模进军旅游业,迅速推动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山西旅游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双面性,旅游业的发展亦是如此。便捷的交通、多元的投资、多样的宣传,都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
(一)差异化“高铁”产品吸引游客
近年来,我省陆续开通了到北京、石家庄、郑州、西安、武汉和广州的高铁,太焦高铁建设也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道路的提速不仅带来经济提速,也促进沿线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周边城市高铁的相继开通为山西旅游带来了沿线省份的游客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一是高铁开通后,需要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尤其是有个性的半自助游和自由行产品。打破原有地域观念的限制,设计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促进目的地联合营销,依托高铁建立跨区域旅游合作关系。策划一批高铁精品旅游线路,积极适应自助游、周末游蓬勃兴起的新形势,针对不同游客群体、不同季节、不同节假日,策划一批2至3天的高铁旅游线路。
二是高铁开通对沿线地区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和空间竞争影响很大。在区域合作的同时,市场竞争形势也出现了新变化,竞争关系开始存在于高铁沿线各个停靠站点之间,停靠站点与主要目的地的周边地区之间。作为区域内的高铁停靠站点,打造与主要目的地差异性较大的旅游吸引物、设计出符合高铁抵达和离开时间的旅游产品,是其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二)旅游投资项目见效益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之后,大量资金从煤炭及相关行业退出,转投到旅游行业,相继建成或正在建设一批新兴景区和接待设施。 但由于资源挖掘不深入、建设同质化、后期推广不力等原因,一些旅游区知名度不高、住宿设施重复建设,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能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力量有限。部分已开发的旅游项目对季节的依赖性强,旅游淡季生意清淡,旺季又出现接待能力不足服务水准下降的情况。
要切实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抓住自己在旅游资源上的特色和优势,科学规划和开发,避免贪大、好多、求全,避免重复建设、遍地开花、盲目攀比,不是一味强调大项目、大投资,更要“见效益”。针对一些前期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项目,由于把着力点放在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上,通过推动资源的深度整合提高收益,进而提高整个山西旅游业的水平。
(三)精准营销拓宽客源渠道
从“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到“中国山西 晋善晋美”,山西旅游的宣传口号几经变迁,尤其是“晋善晋美”时期,我省制作了全省和11各地市的十几个版本的宣传片,在国内的多家媒体广告上播出,甚至走出国门,在欧美主要客源国有较强影响力的媒体上投放,提升了山西旅游在国际国内的整体形象。随着新媒体的兴盛,由旅游管理部门主导的旅游主体形象宣传片在电视和网络上滚动播出的单一广告形势已经给人们造成了审美疲劳。山西旅游的对外推广,从单一的宣传走向有针对性地营销,从整体形象的捆绑推出到精品线路、重点景区的单独出镜,需要旅游主管部门的统一协调、政策支持,也需要鼓励景区、旅行社等针对某个区域的客户群体重点营销。
(四)调整理念应对市场变化
今年以来全国经济整体低迷,部分地方经济有所下滑,再加上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商务旅游减少,政府公务接待大幅下降,高端旅游消费群体萎缩。而居民个人虽然出行意愿增强,但旅游消费还处于较低水平。曾经追求规模大、价格高、服务多的旅游经营模式正面临着重大挑战。
旅游业回归大众化消费,在新的市场形势下收入下降、人才流失。应积极引导经营主体调整经营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更多贴近普通百姓的大众化旅游产品,在产品设计上注重细分市场领域,在保证品质的同时避免恶性竞争。也要避免大众旅游线路容易出现的价低质更低、变相收费、强迫购物等情况。
(五)双管齐下提升服务水平
每到旅游旺季,景区人流量加大,游客接待压力剧增,景区时常被曝出黑车、黑导及欺客、宰客等负面消息,各种舆论吵得沸沸扬扬,严重影响旅游行业的形象。既暴露出市场监管的不全面、不严格,也暴露出景区本身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
从政府监管部门来看,需要严格市场监管,强化联合执法,及时查处并严厉打击黑车、黑导及欺客、宰客行为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强化旅游安全管理,制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预案,确保游客人身和财产安全。从景区自身出发,加强从业人员管理、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强化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努力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建设一支一流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惠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