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纲要(2014—2020年)》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农村危房基本消失,不适宜居住的山村基本完成搬迁;农村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大部分村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建成一批家园美、田园美、生态美、生活美的美丽宜居乡村;农民普遍住安全房、喝干净水、走平坦路,更多农户用上清洁能源,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逐步缩小,农民群众过上文明、舒适、便捷的好日子。
4月底,《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下文简称《纲要》)出台,提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就今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具体实施、政策措施以及考评机制作出明确规定。《纲要》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我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扭转农村整体面貌的希望,也看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决心。近日,记者就《纲要》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情况,专门采访了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省农业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处处长郭建文。
半数人口在农村,改善人居不搞一刀切
山西好风光,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山西多山,境内山区、丘陵占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年底我省常住人口为 3629.80万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1721.8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7.44%。
由于山区面积大,生态环境脆弱,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我省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加之山庄窝铺多,居住分散,采煤沉陷区较大,地质灾害严重,农民安居环境整体相对较差,易地搬迁任务也比较重。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山西要强,农业必须强;山西要美,农村必须美;山西要富,农民必须富。只有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建成小康社会才有保障。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围绕新农村建设,先后实施了“四化四改”、两轮 “五个全覆盖”、城乡清洁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一系列工程,2013年又继续实施了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五件实事”,使全省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农村整体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但是,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水平与农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与建设美丽山西的目标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导致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比较严重,村容村貌不整洁,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粪污乱流、废弃物乱堆乱放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在一些地区,因为工业污染,农村整体环境还有不断加剧的趋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已迫在眉睫。《纲要》也认为,当前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大趋势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是主要差距,反映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更多体现在居住条件、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这也是导致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的原因之一。让农民享有像城市一样完善的基础设施、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宜居宜业的环境,有利于促进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实现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目标。
郭建文告诉记者,我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主要任务有四项:实施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完善提质工程;以采煤沉陷治理、易地搬迁、危房改造为重点的农民安居工程;以垃圾污水治理为重点的环境治理工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的宜居示范工程。
鉴于各地的条件不同,对于基本生活条件还存在困难的村庄,要以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为重点;需要易地搬迁的村庄,要以新村规划建设为重点;生活条件基本完善的村子,要以村庄环境治理为重点;各方面基础条件相对较好,产业特色鲜明的村子,要把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作为重点。不搞一刀切,统一模式,量体裁衣,因地制宜。
提质工程: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
从2014年起,两年内完成1000公里的县乡公路改造;到2017年,完成 82.6万户农村广播电视卫星户户通提质工程;到 2020年,基本解决山老区、采煤采矿区农民饮水安全问题;改扩建农村幼儿园1300所,基本实现农村孩子就近入园;全省10000个村实现气化目标,建设 8000个农村老人日间照料中心。
5月中旬,忻州河曲县已进入春播时节。驱车来到距离河曲县城 7公里左右的娘娘滩村,记者看到,这个不到200口人的晋西北农村里,街巷已经硬化过,平坦整洁,一个个太阳能路灯错落有致,宁静却生机勃勃。村子里,有些街巷却不时看到生活污水流淌的痕迹,不时还有一些牛羊的粪便和生活垃圾散落在路面上。“出门就是硬化路,去县城有公交直达,晚上村里有路灯,大病给报销……”说起如今农村的变化,村民李明一脸喜悦。当然,李明也有一些不满意,比如村里绿化很少,没有幼儿园,垃圾乱堆乱放,缺少健身器材等等。
娘娘滩村只是个缩影,这样的情况在全省的许多农村都能看到:街巷硬化了,路灯安上了,用水也自来了。可是,村里人少了,绿化少了,环境也差了,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的这些问题,是我们一直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在路水电气等方面做文章,在制度设计上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郭建文告诉记者,完善提质工程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个大盘子的基础所在。就是不断完善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逐步提升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到2020年,让全省的父老乡亲都实现走平坦路、喝安全水、用上清洁能源。
具体在道路方面,将加快县乡公路改造和连通工程建设,实施连片贫困地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镇汽车客运站和建制村汽车停靠点建设。计划从今年起,两年内完成1000公里的县乡公路改造。
在用水问题上,将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提高自来水普及率,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到2020年,基本解决山老区、采煤采矿区农民饮水安全问题。
在电气方面,将加快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县乡村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网同价;加大天然气、煤层气、焦炉煤气、煤制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推进燃气管网向村镇延伸。因地制宜发展户用沼气和规模化沼气。将在晋城市率先实施煤层气综合利用城乡全覆盖工程。到2020年,实现全省10000 个乡村的气化目标。
在生态环境方面,将加快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营造林 400万亩以上,同时推进村庄道路绿化、环村绿化、街巷绿化、庭院绿化和公共绿地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虽说是软件工程,但直接关乎老百姓的实际生活,因此省里决定加大建设力度。”郭建文告诉记者,接下来将加快推进农村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促进公平教育,改扩建农村幼儿园 1300所。到 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孩子就近入园。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服务网络,让农民不再看病难。健全以县级公益文化设施为龙头、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场所为基础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到2020年初步实现城乡文化建设标准化、服务均等化、发展一体化。
此外,还将探索农村社区管理新模式,加快健全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关爱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省建设 8000个农村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并形成相对稳定的资助扶持机制。
安居工程:加快沉陷区治理,解决“三区”搬迁
到 2017年,完成 56.21万户危房改造任务,解决现有农村困难家庭住房安全问题;到2020年,完成 1352个村庄65.5万人的避让搬迁工作,基本解决采矿破坏村农民群众安居问题;有效解除 60万农民群众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问题,完成8万人的搬迁任务。
山西是煤炭资源大省,近年来我省因采煤造成的采空区面积近5000余平方公里,其中沉陷区面积约 3000平方公里,占采空区面积60%,受灾人口约230万人,且主要分布在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
近年来,在我省的不少采煤区,农村房屋开裂、地基沉陷的情况时有发生。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我省的采煤区的不少农村,房子主要还是砖土混合结构,受采煤地基沉陷的影响,房子裂缝已成为最常见的现象。不少村民担心,即使房子修好了,地基沉陷的问题仍然没法解决。
2004年—2010年,国家启动实施了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符合政策的范围给予补助资金。我省9个矿区先后安置受灾居民 18万余户,受益人数 60余万人。但是,没有治理的缺口仍然很大。“我省长期开采导致的采煤沉陷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一些地方农民居住安全受到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郭建文告诉记者,沉陷区只是威胁到安居的一个方面。还有地质灾害易发区,连片特困区等也影响威胁到了农民的安居。
在采煤沉陷区治理方面,要把采煤沉陷区治理搬迁与工矿城镇化结合起来,使移民新村成为设施齐全、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有力的宜居新区。到2020年,完成1352个村庄 65.5万人的避让搬迁工作,基本解决采矿破坏村农民群众安居问题。
在地质灾害治理方面,要建立全省通联的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平台,对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 656个村庄和 217个大型以上隐患点,进一步核实灾害现状和搬迁治理规模,编制搬迁规划。到2020年有效解除 60万农民群众受地质危害威胁的问题,完成 8万人的搬迁任务。
在连片特困区搬迁方面,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将以太行山、吕梁山连片特困区为主战场,以不宜居住的山庄窝铺的贫困农民为重点,选择基础条件好、产业发展潜力大的县城和中心镇,规划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到2016年基本完成150人以下山庄窝铺搬迁任务,到2020年不适宜居住的山村基本完成搬迁。
环境治理:污水集中处理,破解“垃圾围村”
到2020年,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到 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50%以上;完成2800个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和达标排放;完成500个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污处理、1500个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点和5个区域性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
采访中,记者发现,相比水、电和住房问题,农村环境的脏、乱、差也是长期存在和比较突出的问题。有村民告诉记者,之所以乱倒垃圾主要是因为,在不少农村,垃圾没有地方可倒。
“由于受到传统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影响,不少农村柴草乱堆、污水乱流、粪土乱丢、垃圾乱倒等现象依然存在。与此同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村民生活污水普遍是往院子里或家门口排放,污水横流现象严重。”郭建文表示,环境整治工程要以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为重点,兼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到2020 年,基本实现垃圾统一收集、污水有序排放、村庄环境整洁。
在乡村垃圾治理方面,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建立完善农村清扫保洁和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行垃圾统一收集、清运和处置。建立健全乡村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基本做到“四有、四无、三净”
(即:有清扫保洁队伍、有垃圾收运处置队伍、有垃圾收运设备、有垃圾处置设施;无抛洒杂物、无存量垃圾、无乱堆乱放、无残垣断壁;大街小巷净、房前屋后净、村庄周围净)。县城周围 20公里范围内的村庄生活垃圾纳入城镇垃圾处理系统,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收集清运与处理体系,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其他村庄实行就近简易填埋处理。
在乡村污水治理方面,污水治理要与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紧密结合,推广低成本、低能耗、少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系统。县城和城镇周边的村庄纳入污水城镇污水处理体系集中处理。有重点地选取汾河、沁河、桑干河和娘子关泉域周边影响水环境质量的村庄,联村或单村建设带有人工湿地缓冲出水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居住分散的村采取小型湿地等适宜方式进行处理。到2020年完成 2800个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和达标排放。
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实施畜禽粪污治理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到2020年,完成500个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污处理、1500个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点和 5个区域性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具备条件的地方,试点探索富碳农业发展模式。
示范工程:可复制,既中看,更中用
到 2020年,重点建设成120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做到可推广,可复制,既中看,更中用。
“打造家园美、田园美、生态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这是我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最终目标。”郭建文告诉记者,宜居示范工程就是要支持有条件的村庄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相适宜,生活改善与生态保护相统一,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打造一批家园美、田园美、生态美、生活美的示范村,为全省起示范和引领作用。
他介绍,宜居示范工程是改善人居环境的方向所在,示范村的建设一定要可推广,可复制,既中看,更中用。
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基础好,主导产业突出,村集体收入稳定,农民收入领先;文化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良,具有农村乡土文化和自然风貌;村容村貌整洁,路水电气基础条件完备,无垃圾乱倒乱堆现象;人口集聚功能强,具有发展潜力,不能是消亡村和灭失村。
美丽宜居示范村采取自愿申报和制定创建相结合的办法。各村提出申请,市、县分期分批审核确定,投资建设以各地为主。省里重点是规划指导,对创建达标的示范村,授予“美丽宜居示范村”称号。
据了解,目前省农业厅正在制定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标准和专项实施意见。今年初步打算启动实施120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重点打造工矿一体示范村、历史文化和特色文化示范村、绿色生态示范村、休闲旅游示范村。
重规划,重考核,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纲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乡村美景,同时科学完善政策措施和切实有效的组织保障,确保了我省农村人居环境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扎实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事关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涉及多个方面的系统集成,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长期任务,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以规划引领全省农村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郭建文进一步解释,“只有做好规划,才能顺应形势发展的需求,做到‘符合规律不折腾’,避免‘翻烧饼’走弯路;只有做好规划,才能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各个方面,明确建设重点和时序,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只有做好规划,才能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避免一哄而上,急功近利。”
按照《纲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坚持 “五个结合”:一是与巩固两轮 “五个全覆盖”成果、办好“五件实事”相结合;二是与工业化、城镇化相结合;三是与实施“百企千村” 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相结合;四是与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五是与深化改革、加快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相结合。
在政策措施上,加大涉农资金整合捆绑力度,把农村人居环境逐步纳入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并不断增加投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垃圾转运处理、污水处理、河道管护等公共服务。
鼓励和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等多种方式参与整治。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垃圾污水处理设备研发、管护运营、再生利用、无害化处理和有机肥生产等项目建设。
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农村住房、基础设施的信贷业务。积极争取农业发展银行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尽快确定贷款项目和贷款规模。在组织保障上,要实行项目化管理,按照规划要求,分解落实到部门和县(市、区),确保目标、任务、进度、责任人“四落实”。
此外,还将该项工作纳入全省目标责任考核和市、县(市、区)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评价机制。完善村庄建设和村庄整治的统计制度,加快制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农村,重点、难点也在农村。正如《纲要》所强调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如今蓝图已经绘就,《纲要》已经出台,接下来,我们需要的是扎扎实实地推进,从根本上推进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进展,共同建设我们的美丽宜居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