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不犯错误,但要避免致命的错误。”“企业家跟别人要合作,跟自己要竞争。”
虽然全球金融危机最危险时期已经过去,但是反思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近日,浙江省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与大家一道,反思金融危机以来浙商的破产倒闭给大家带来的启示。
2012年生存是硬道理
杨轶清认为,2008年之后,浙商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浙江成为全国民营企业问题多发的“重灾区”之一。
原来,浙商一直以“长寿”和“稳健”而著称。全国民企的平均寿命是2.7年,而浙商的平均寿命是7年。也就是说,它的生命周期比全国同类企业要高出一倍以上。
但是杨轶清归纳统计发现,全球金融危机后,破产、倒闭、重组的浙江民营企业中,有一定影响,上了规模的就有200多家,其中包括百强企业、百亿企业、上市公司等。
“按照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再接下来民营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仍然比较严峻。我们原来讲发展是硬道理,这些年大家越来越接受一个观点——生存是硬道理,企业要考虑怎么样活下去。在这样的形势下,解剖失败企业比研究成功企业更重要,尤其在宏观经济进入风浪区之后。”杨轶清说。
骑自行车比慢才是能耐
他举了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便是江龙控股。
在中国资本市场,江龙控股是一个江湖传说:从白手起家到成为行业龙头企业,到新加坡挂牌“中国印染”上市,只用了六年时间;然而,从风光无限到轰然倒塌,却只用了短短一年多。
原因何在?江龙输在哪里?对集团董事长陶寿龙比较熟悉的杨轶清认为,企业的整体方向没错,企业发展要讲速度,就像跑道上的飞机一定要有一定的速度才能起飞。但是别忘了均衡才是最重要的,对于企业长远发展来说,要掌握好快和慢的节奏,“慢”有时候不比“快”来得容易。就像骑自行车难的就是“比慢”,就是慢的时候要不摔倒。
“像陶总,新加坡上市公司才挂牌,立马筹备一年后第二家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跟人家签的还是对赌协议。如果说他不是这么不切实际,一味地贪大求快,相信他今天照样活得好,至少不至于满盘皆输。”
而继绍兴江龙后,纵横集团也崩盘了。冷静反思,杨轶清认为,纵横控股的掌门人袁柏仁习惯于“短融长投”,把钱大把大把投向房地产、钢铁、电力和金融行业。“电力跟银行的投资有什么特点?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还有一点是长线投资,他的主业——化纤行业能不能支撑他的现金流?”
民企“最大的短板就是老板”
他说,从企业发展阶段看,美国的企业是经理的企业,而我们的企业是老板的企业。追究浙江民营企业倒闭的原因,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实际控制人的个人素质问题,比如说能力不足,“身大衣小”管理落后,好比一个大人穿一件小孩衣服不相匹配了。或者价值观倾向和个性缺陷。他总结了下失败企业主的一些典型性格特征,如耳根软身段不软、心态浮躁浪漫气质、贪心不足急于求成、热衷虚名、疑心病重、学习意愿学习能力不足。
“做企业家、做大老板,好人是不是一个必要条件?”杨轶清认为,做企业家最佳的情况是“心软手不软”,也即菩萨心肠霹雳手段(或金刚的手段),这是最理想的。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尤其在现阶段,这个实际控制人的素质和能力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命运,但是他怎么样提高自己超越自我呢?这个难题就好比一个人要抱住自己的大腿离开地面,超越自我是最难的。而且又迫在眉睫,如果这问题解决不了,那这个企业很可能就到此为止了。”
时至今日,传统意义上的民营企业先天优势已经稀释殆尽。而其自身的不足开始暴露出来。传统国有企业的常见病症,民企并没有天然的免疫力。人才不足、凝聚力和归属感弱化、决策质量不高、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民企做大做强的瓶颈。
分析了一些最新的典型失败浙商案例之后,杨轶清说:“就像婴儿学走路,失败对于创业者来说是必然的经历。不经历失败,不可能成为一个杰出的企业家。所以我们说创业者、企业家,不是说有没有失败,而是失败对你是不是伤筋动骨。失败对你是不是真正能带来了教训。失败会不会把你打倒,失败了之后能否吸取教训,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记者徐静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