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发展·参考>
内蒙古2015做强煤化工及多产业融合
2015-01-05 13:57:21    来源:商务部、新华网

内蒙古2015做强煤化工及多产业融合

新常态下,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化工行业加快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确定了2015年的转型思路:做强现代煤化工,同时加快煤基化工与盐碱化工、光伏、新材料等产业深度融合。这是12月15日从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部门获悉的。

内蒙古自治区经信委原料处处长任玉祥告诉记者,当前内蒙古发展能化产业有着有利条件:我国新的产业增长拉动氛围正在形成,投资仍会保持基本稳定;内蒙古能源资源优势突出,能化产业基础良好;内蒙古还享受振兴东北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但是,2015年乃至今后,内蒙古能化行业不利的因素也在增加。业内人士认为,内蒙古长期“一煤独大”、粗放型发展,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强的形势下,受油价下跌和我国开展国际能源合作的影响,能化产业投资将产生大的波动和回落。据统计,1~10月,内蒙古能源行业完成投资2223.1亿元,比去年同期只提高了1.3个百分点;化工行业完成投资1423.8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个百分点。

鉴于此,2015年内蒙古确定要加快建设能源化工循环产业体系,促进转型升级。

一要提升改造传统化工行业,延长产业链,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发展。围绕电石、焦炭、焦炉煤气、煤焦油和焦化副产品及甲醇、工业硅等产品,构建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业链。

二要做强现代煤化工。国家把内蒙古规划为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等五大示范工程基本建成,要在示范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后续项目建设。

三要推动盐碱化工与煤基化工深度融合。利用新技术构建盐碱、煤基化工融合多联产循环低碳化工园。将煤化工、氯碱化工(600618,股吧)等产业链有效衔接,实现产业间的大循环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综合解决浓盐水、CO2排放等问题。

同时,2015年内蒙古还将加快构建2条产业链,一条是煤炭—电力—多晶硅—单晶硅—光伏制造循环产业链,建成以光伏产业为重点的新型光伏材料产业集群。另一条是煤炭—电力—稀土新材料产业链,建成建以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稀土催化、功能陶瓷等为核心的产业链。

按照长远规划,到2020年,内蒙古煤炭就地转化率将达到50%以上,天然气产量达到800亿立方米,现代煤化工产值达到煤化工总产值的70%,全面形成以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为特征的现代能源化工产业体系。

目前,内蒙古化工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为煤化工、氯碱化工、氟化工等产业进一步精深加工奠定了基础。截至2014年末,内蒙古已具备年产817万吨甲醇、929万吨尿素、5000多万吨焦炭、1500万吨电石、445万吨聚氯乙烯、106万吨烯烃等能力。电石、PVC、甲醇产量全国第一。

此外,2013~2014年,新的一批特大型重点能源化工项目也获国家批复或拿到“路条”,包括28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450万吨煤制油(其中250万吨正式核准)、290万吨煤制烯烃、四条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建设等,这些项目累计总投资超过5000亿元,成为2015年及以后能源化工投资的有力支撑。

内蒙古在国内的能源资源优势依旧十分突出。全区电力总装机接近9000万千瓦,煤炭产量在10亿吨左右,稀土产销量居世界首位。(本文来源:商务部网站)

 

“中国煤炭第一县”产业转型打造世界一流新型煤化工基地

近日,在有“中国煤炭第一县”之称的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由内蒙古开滦化工有限公司投资80亿元建设的2×2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二醇、2×20万吨/年煤焦油加氢多联产循环经济项目开工建设。

在此之前,已有多家像这样规模的新型化工企业落户当地。近年来,准格尔旗全力实施结构转型战略,已初步实现了由产煤大旗(县)向新型环保的世界一流煤化工基地的嬗变,呈现出煤炭综合循环利用、非煤产业多元并进的新型工业化格局。

准格尔旗地处内蒙古西南部,与晋陕两省交界,境内资源富集,煤炭、高岭土等矿产的储量均居全国前列。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神华集团等大型企业的入驻,当地以煤炭开采为主的工业企业迅速增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然而,煤炭的大量开采也带了环保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在2006年以前,当地煤炭回采率仅为30%左右。从2006年开始,准格尔旗通过采取资源整合和关闭小煤窑等措施,到2008年底,原有的近千座煤矿整合到100多座,煤炭资源回采率上升到了70%以上。

仅靠卖资源促发展不是长久之计。为了提升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层次,准格尔旗坚持走由煤炭开采到发展新型煤化工的产业转型之路,在距旗政府薛家湾镇20多公里的库布其沙漠里建设新型能源化工基地。截至目前,已在这个叫做“大路新区”的基地里投入基础设施和公建项目投资达80亿元。市政区和煤化工基地道路及其配套管网一期工程已经建成,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和特勤消防站已投入使用,二期道路管网工程和基地污水处理厂、雨水收集池、统一灰渣场、自备铁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全面开工,道路绿化及绿地给水管网工程基本完工,基础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基地建设推进有力,产业集聚洼地效应明显。2009年,伊泰集团年产16万吨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成功出油,久泰甲醇二甲醚项目、奈伦集团尿素合成氨项目等今年将建成投产,伊东集团120万吨甲醇项目奠基开工,蒙华能源等3个甲醇项目和蒙泰2×300MW热电厂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伊泰煤基合成油项目,是我国煤炭间接液化完全自主技术产业化的第一条生产线,是企业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研发及产业化风险,加快推进国家煤变油能源战略实施的重要工程。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是我国煤化工领域的高层次科研机构,拥有煤间接液化的尖端科研人才,掌握了世界一流的煤间接液化生产系统的核心技术,代表着我国煤化工技术研究攻关的领先水平。在“大路新区”开工建设的内蒙古煤化工技术研发中心,是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建立的第二个大型科研基地。目前,入驻“大路新区”煤化工基地的大型企业达到13家,项目总投资1300多亿元。(本文来源:新华网)

[编辑:杨丽鹏]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