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发展·话题>
网络智库: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山西要突破三道难关
2018-05-14 07:44:13    来源:黄河新闻网

 

智库话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7年12月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在今年的山西省两会上,省长楼阳生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体现“多规合一”,科学规划主导产业、乡村风貌、文化特色、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支撑政策体系,为全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描绘蓝图、指明路径。今年,山西省级财政安排15亿元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智库专家:

山西财经大学 白凤峥教授

智库建议:

一、在发展在杂粮产业、功能农业、绿色农业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品牌创建,着力打造有市场需求、有地域特色、有广泛影响农产品品牌。

二、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这是农村产业兴旺的又一重要途径。山西地貌多样,传统村落底蕴深厚,具有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先天优势。

三、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文体活动场所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尤其是加大对农村小学、幼儿园、医院等硬件和软件建设,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之间的差距,给年轻人留在乡村发展创造适宜环境和条件。

四、结合山西实际,重构农村经济发展的微观细胞,重点是通过组织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促进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农业行业组织等多种产业组织成长壮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关于乡村发展的研究和政策不断推出,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三农”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等,表明了我们党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尽管这些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例如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差距至少在10年以上。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乡村振兴就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并非意味用乡村振兴战略来替代城市化战略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看,城市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产物,随着非农产业在城市的崛起集聚,吸引大量农村农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乡村人口减少。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生产效率增长慢,必然会出现劳动力过剩,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从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角度分析,只要第一产业和农村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1,就存在着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市集中的过程。从产业结构变动规律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角度看,我国当前均处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具有必然性,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我国城市化战略坚定不移的重点与方向。

当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并非意味着农业和农村的消亡,尤其对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农业农村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城市和非农产业发挥带动作用,“以城带乡”“以城兴乡”“以工哺农”“以智助农”“城乡互促共进”融合发展。我国农村发展基础薄弱,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农业产业链短,生产效率低。乡村振兴和现代化离不开城市对乡村的带动与援助,包括城市资金、产业向农业的延伸,与农业融为一体,带动农业发展;城市企业到农村发展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城市人口到乡村游览观光、短期度假,影响和带动农村人口发展现代产业,提高综合收入等等。

 

目前,我省农村大量存在着“空心村”的问题,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基本上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口。走进一些农村,鲜有年轻人出入,即使一些比较富裕的村庄,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诸如中小学教育水平不高,文体生活单调,生活环境不佳,依然留不住年轻人。

乡村振兴,需要全方位提高农村发展环境和发展质量,使得年轻人愿意留下来,能够留下来。

(一)留得住年轻人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

乡村振兴,需要有年轻人能够在农村从事经济和社会活动,需要为农村注入发展活力。

留住年轻人,不仅仅是有收入,而是要缩小农村与城市发展在“宜居宜业”方面的差距。走访山西一些农村可以发现,一些村庄农业生产活动收入并不低,如林果主产区、农业水肥条件好、畜牧养殖条件好的村庄,收入水平较高,仍然留不住年青人。究其原因,主要是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置存在较大差距,如教育资源配置薄弱,文化生活匮乏,污水垃圾得到不处理,生活环境单调等,这些都是年轻人离开农村的重要因素。

因此,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文体活动场所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尤其是加大对农村小学、幼儿园、医院等硬件和软件建设,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之间的差距,给年轻人留在乡村发展创造适宜环境和条件。

 

(二)做强优势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充分条件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最终要体现到在农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收入增加、发展机会多”。

从山西农村产业发展的现状看,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包括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一村一品”倡导,一些区域明显效果。但总体看,农村产业发展依然落后,如全省品牌知名度高、生产经营者效益好、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产业少,即使有一定影响力的“小米”“苹果”“红枣”“核桃”等,在与全国同类型产业竞争中,也没有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我省地貌多样,气候多样,孕育出农业生产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例如我省是小杂粮的王国,其中,谷子总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荞麦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燕麦总产量居全国第四位,马铃薯总产量居全国第五位。依托我省农业的基础优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两个方面狠下功夫,形成山西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之路。

一是在发展在杂粮产业、功能农业、绿色农业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品牌创建,着力打造有市场需求、有地域特色、有广泛影响农产品品牌。在做强品牌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品牌农业产业链,支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产地“建基地、建车间”,促进品牌农业与加工业的融合,为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带动农民共同富裕。

二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这是农村产业兴旺的又一重要途径。山西地貌多样,传统村落底蕴深厚,具有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先天优势。休闲农业立足现代农业生产活动,以城市人的消费需求为导向,将农业与休闲娱乐产业融合;乡村旅游依托农村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吸引城市居民到空气清新,民风淳朴,风景宜人,节奏舒缓的乡村休闲度假。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是在农村建景区,也不是建公园,而是依托农业景观和乡村景观,融入创意创新元素,培育“一二三产业融合” 的新业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属于“重创意、轻资产”开发运营,切忌大拆大建,也不能将农民平处在外。因此,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需要乡村组织、企业、农民在营造环境、创意开发上“动脑筋、想办法”,培育新业态。最终通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延伸产业链、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

(三)完善产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

改革开发以来,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大中小企业不断涌现,各类产业组织逐步成熟。与城市经济相比,农村不仅产业落后,产业组织发育更为滞后。

从山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看,多数村庄停留在“小规模家庭劳作”阶段,组织化的农村经济极少。这样,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必然没有任何“话语权”,也不符合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有懂市场、有规模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参与运营管理,这是产业兴旺的前提。需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结合山西实际,重构农村经济发展的微观细胞,重点是通过组织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促进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农业行业组织等多种产业组织成长壮大。在这一演进过程中,对接国家层面的政策,地方政府出台具有操作性、可行性的实施方案和措施极为必要,尤其是学习目前国内一线城市争夺人才经验,出台支持和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引领发展”的人才政策,对建立农村现代产业组织尤为重要。

[编辑:杨江涛]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