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发展·话题>
网络智库:打造文化强省 山西要做好“加减法”
2017-08-28 05:51:46    来源:黄河新闻网

智库话题:

在党的十九大即将胜利召开的欢庆时刻,山西人民又迎来了一场文化盛会。8月24日,第三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首届山西艺术节期间简朴启幕。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23个省区市,以及俄罗斯、英国、法国、港澳台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参展商齐聚开放的山西,共享文化盛宴。

山西文博会是我省重点打造的五大品牌展会之一,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每两年举办一届。2013年和2015年先后举办了两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在全国地方性文化展会中位居前列。而本届将更注重交易招商、开放创新,即实现“两个转变”——由展产品向展项目、展企业、展园区转变,由展览博览为主向展览博览与交易招商并重转变。

近年来,山西坚持开放创新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成果丰硕。文化改革持续深入,媒体融合改革特色鲜明,文化产业加速发展,骨干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重点项目园区建设稳步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融合不断加深,上年度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预计达10%以上,三晋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带动力显著增强。

智库专家: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市情与发展研究室主任 范富 教授

语文报主编 李爱东

太原市政府法制办 王玉明

智库建议:

一是,汇聚各方力量,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培养、挖掘和引进大批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尤其打破人事壁垒,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二是,对我省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梳理,精准定位、定型。不要一哄而上,面面俱到,导致喧宾夺主,丢掉我省的文化资源特色,减弱我省特色文化的对外影响力。

三是,对文化产品品牌进行整合,在同一品类中重点挑选几个具有知名度高、竞争力强、企业管理健全的优质品牌进行重点打造,将其同品类的其他品牌整合到大品牌旗下,形成品牌合力,减少内耗,共同发展。

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直根,作为文化大省,需要树立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市情与发展研究室主任 范富

为什么说华夏文明看山西,而不是陕西、河南呢?因为山西是华夏文明的直根,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非常清晰,那就是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元明清。夏商周,先有夏、然后才是商、然后才是周。夏的中心区域就在晋南,就在河东;商的中心区域就在殷,所谓殷商是也;周分两段:西周在西安咸阳一代、东周才到河南洛阳。这样一个历史脉络,就决定了华夏文明首先要看山西。从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到夏王朝的创立者——禹的儿子启,一直都在山西这片土地。所以,华夏文明一定要看山西、一定要首先看山西。天下之中,就决定了山西的位置:不东不西不南不北,恰恰属于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一个地方。山西的国保单位全国最多,山西的新旧石器时代全国的遗址最多,山西是华夏之根,也是华夏直根。山西是古代中华农耕文明的博物馆,中国农耕文明博物馆的展品,70%以上都是从山西拿走的;山西是古建艺术博物馆;是兴汉启唐的地方。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与三晋大地关系密切。

既然说华夏文明要看山西,那么山西是不是应该有个文化盛会和文化品牌呢?是不是要打响这个品牌呢?所以,山西一定要搞一个文博会,而且要把文博会作为中国的品牌、世界的品牌来打造。

三晋大地,北面是晋北,有佛教文化,从云冈石窟到应县木塔、五台山,一直到恒山悬空寺,这个区域整体上是佛教文化的区域;而晋中一带到明清时期才真正意义上突显出来,明清之际晋商真正起了步;晋南是根祖文化,包括尧舜禹等。

骆惠宁书记在省十一次党代会报告里面讲了五个文化,第一个文化就是炎帝农耕文化,然后是尧舜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能吏廉政文化、晋商诚信文化。而对晋商诚信文化,我们要正确认识。诚信是晋商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晋商更主要的是一种开放性,契合国家的战略,与国家、时代和潮流共进共荣,这样一种形态,这是诚信晋商的最核心的一个精神。晋商在服务“九边重镇”这个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了,形成了现在我们大家都熟知的晋商文化。

山西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民族交融的区域,本身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接纳性,所以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种开放性。如今通过这个展会,更可以展示出我们山西开放的形态、创业创新的形态。现在,山西已走出了比较困难的时期,我们上半年GDP增长6.9%。现在看来,文旅产业作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完全符合“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这一要求,这也是我们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用力的一个方向。这个展会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直根,作为文化大省,需要树立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山西文博会的交流活动,应该能够为山西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一些贡献。新一届省委和省政府成立以来,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包括省委书记骆惠宁提出“五个文化”,省长楼阳生讲要大力振兴文化旅游产业,都是基于山西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骆书记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讲,“山西五千年文明发展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山西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标识。”“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下大力气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为经济社会进步提供丰润文化滋养,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所以,需要通过这样一个展会,既展示我们山西美丽的形象,更展示我们山西开放创新的新形象。

 

实现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升级,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是做好“加减法”。

——语文报主编 李爱东

与其他省份相比,山西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不是资源匮乏,而是资源特别丰富的问题。如何对自己的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梳理,精准定位,有序开发,生态发展,实现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升级,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是做好加减法。

做加法就是加创新,加人才,加惠政。

做加法的核心是加创新,重点为文化产业业态创新。“十三五”时期是新兴文化业态对文化产业进行调整、升级和变革的战略机遇期。新兴文化业态作为文化产业未来增长的关键领域,相对于传统文化业态在价值传递、审美增值、资源活化、原创培育、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可以大幅度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其中“跨界融合”“科技引领”“版权衍生”“沉浸体验”或成为当下与未来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的主要模式与战略方向。

做加法的关键是加人才。文化产业是极具前景与活力的朝阳产业,其融文化、科技、创意为一体的特征决定了人才乃是决定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但我国的文化人才还存在总量偏少、精英不多、结构失衡、分布不均等问题,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作为内陆省份的山西表现尤其明显。因此,必须汇聚各方力量,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培养、挖掘和引进大批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尤其打破人事壁垒,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做加法的基础是加惠政。无论业态创新,还是人才引进,都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惠民政策越多,从业者的积极性就越高,产业发展的方向就越明确。因此,作为上级主管部门,一个好的政策胜过千万句的嘱咐和万千次的考察。

做减法就是减一态多表,减区域壁垒,减一品多牌。

做减法首先是对我省文化形态进行定标、定型,减掉重复或不精准的表述。大家熟知我省旅游文化资源过去一直是以晋商文化、根主文化和佛家文化分别来指代晋中、晋南和晋北的旅游线路,但现在随着各地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越来越重视,又不断提出了大院文化、德孝文化、廉吏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名词,从我省文化资源开发的角度看是好事,但从文化传播和品牌打造的角度看未必是好事,所以需要政府引导,专家把脉,对我省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梳理,精准定位、定型。不要一哄而上,面面俱到,导致喧宾夺主,丢掉我省的文化资源特色,减弱了我省特色文化的对外影响力。

做减法其次是各区域之间打破门户之见,进行资源整合,谋求文化生态产业的共建共管共赢,而不要各自为政,重复投资建设。各地市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相互关联,举头发展的共建共荣的文化产业生态体系。

做减法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对文化产品品牌进行整合,在同一品类中重点挑选几个具有知名度高、竞争力强、企业管理健全的优质品牌进行重点打造,将其同品类的其他品牌整合到大品牌旗下,形成品牌合力,减少内耗,共同发展。

山西文化强省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山西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比如保护并利用好历史文化名人故居。

——太原市政府法制办 王玉明

山西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众多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在国内外,历史文化名人已成为当地最重要的文化名片之一,名人故居也成为展示当地璀璨文明的美丽窗口。名人故居保护利用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地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诸如合肥市李鸿章故居、无锡市薛福成故居,已成为文化旅游的典范,让当地赚足了“里子”和“面子”。

山西历史文化名人众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多个不同领域都曾做出过重要贡献。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名人故居,是建设文化强省的必然之举。多年来,笔者慕名探访了我省历史文化名人张穆、杨二酉、刘大鹏等先贤的故居,深感我省与文化发达地区的巨大差距。建设文化强省,尤其需要各级高度重视,举全社会之力,从法制上、体制上、机制上多个方面改革创新,着力打造出一张张文化名人故居美丽名片,为推动我省文化强省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编辑:杨江涛]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