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发展·话题>
网络智库:以深化改革促进山西实现教育公平
2017-07-24 07:07:49    来源:黄河新闻网

智库话题:

每年7月,招生季如约而至,从幼儿园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启动招生工作。每到这个时期,教育总是备受关注,成为全社会热议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日新月异。整体上,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师资队伍素质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大幅提升。经过长期持续地发展,完全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以上,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智力和人才基础,整个国家也正在稳步发展成为教育强国。与此同时,教育也一直饱受非议,原因在于我国教育在整体发展的同时,教育公平未能得到同步解决。教育公平涉及每一个个体,关系到千家万户,不容忽视。

智库专家: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王毅

太原日报经济部主任 武永清

智库建议:

一是,深化投入机制改革。针对一些发展水平低,经济实力较差的地区,由上级财政提供教育补贴,推动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同时,应加强对社会投入的引导与管理,遏止以市场名义实施的各种所谓“贵族教育”、“国际教育”等。

二是,深化招生制度改革。一方面需要强化既有制度的执行,另一方面必须完善学籍管理制度,阻止生源的无序流动。

三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强化激励机制,使广大教师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改革分配制度,在整体上提升教师待遇的同时,拉平教师收入差距,使教师能够真正安心本职工作,尤其对偏远农村地区教师提供补贴。

四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试点教师轮岗制。以三学年为一周期,把教师随机轮岗,使各学校师资力量得以均衡,避免好教师扎堆名校。

坚定不移地深化教育改革,尽快消解其中导致教育不公的因素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王毅

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不公平最为突出,也最受社会关注。在学校教育竞相发展的过程中,一部分学校抓住机遇,集中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汇聚了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发展成为教育高峰。这些成为教育高峰的学校生源素质好,教师能力强,升学率高,受到学生与家长的追捧。这些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巨大落差,成为教育不公的最主要根源。

起点环节:好的学校总是想方设法吸纳优质生源,将成绩普通的同学拒之门外,造成好学校优等生汇聚,差学校差等生云集的局面,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好的学校也往往会钻政策空子,招收高收费生,入门不仅要凭借考试成绩,还要凭借经济实力。

教育过程环节:好的学校汇集了优秀的师资队伍,形成了成熟有效的教育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了远远优于普通学校的培养,相似的经历,完全不同的教育,不公平问题非常严重。

结果环节:评价基础教育结果最直观的指标就是升学率,就读好学校的学生,更容易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就读普通学校的学生则相反。因为这些不公平,迫使每个家庭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好的学校,还极易助长社会不良风气,诱发腐败。

需要辩证地理解教育不公问题,一方面,教育事业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制约,不可能超越历史阶段,当今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实现绝对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另一方面,教育不公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显,如果不能尽快消除其中弊端,可能诱发更大的负面影响。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坚定不移地深化教育改革,尽快消解其中导致教育不公的因素。

一、深化投入机制改革。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加大投入则是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前提。当前,分级财政投入是教育投入的最主要制度,即根据行政区划,分级负责教育投入。这一制度仍然是最具现实可行性的制度,但其中也存在不足之处,无法弥合地方财力差异造成的教育投入不均。因而应在继续坚持这一制度的同时,辅以相应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针对一些发展水平低,经济实力较差的地区,由上级财政提供教育补贴,推动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同时,为拓宽教育投入渠道,我国也允许社会资本投入教育领域。对此,应加强对社会投入的引导与管理,遏止以市场名义实施的各种所谓“贵族教育”、“国际教育”等。

二、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招生制度是形成起点不公的主要原因,也是社会最为关注的环节。近年来,各类学校的招生制度进一步合理,高等学校实施“阳光招生”,基础教育推行“学区划片招生”,招生环节的不公平得到了有效遏制。但部分学校巧立名目,跨区招生,学校争夺优质生源的现象仍然普遍。为些,一方面需要强化既有制度的执行,另一方面必须完善学籍管理制度,阻止生源的无序流动。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秀教师资源分布不均,是教育不公的重要成因之一,也是教育改革的难点。为解决这些问题,部分地区甚至提出或尝试实施教师轮岗,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这方面改革,重点在于三个方面:其一,强化激励机制,使广大教师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其二,改革分配制度,在整体上提升教师待遇的同时,拉平教师收入差距,使教师能够真正安心本职工作,尤其对偏远农村地区教师提供补贴;其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整体不足与分布不均同时并存,是教育不公的重要原因之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更应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量,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育领域。

四、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受历史局限,“唯升学率”仍然是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也是学校建设最直接的指挥棒。这不符合党的教育方针,也不能够满足青年一代全面发展的需求,因而学校应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使学校的工作重心从培养高分学生转变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

五、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形成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学生家长在社会分工上的不同客观上也会形成一定社会地位差别,这些社会负面因素对教育的冲击是教育不公的成因之一。因而各级各类学校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建立隔离墙,阻止这些因素向教育的渗秀,为青少年成长打造一片相对纯净的领地。

由目前的地方财政负担改为中央财政统一负担,全国教育投入按学生数量统一标准、统一发放

——太原日报经济部主任 武永清

今年高考期间,不同省份录取线不同的段子满天飞。300分北京上海的学生可上清华北大复旦同济,有些省份500分上不了三本;若干年后,两个同一届的考生,一个可能成了企业高管,另一个只能给这家企业打工……具体分数、省市可能有出入,但大致准确反映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继穷困的代际传承之后,教育不公的代际传承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尽管我国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公立教育体系,实行了9年制义务教育,取消了学费,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财政保障能力不平衡,教育投入力度有大有小,近年来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软硬件差距越拉越大。

教育投入大小是由当地经济发展决定的。按照法定原则,教育投入一般按上年地区生产总值安排。由于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就经济总量相差太大,相应造成了教育投入的巨大差距。发达城市人均GDP高达数十万元,贫困地区人均GDP只有三五万元、甚至一两万元。发达地区人均GDP相当于贫困地区的数十倍,相应的人均教育投入自然也相当于落后地区的数十倍。教育投入的巨大差距,造成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软硬件的巨大差距,发达地区学校像宫殿一样豪华,偏远落后地区的孩子们,可能连笔记本都没见过。

教育软硬件和师资水平是教育的起点。我们经常听到“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话,那是因为,在基础教育方面,起跑线实在太重要了,起点不平等,如何能保证结果平等?改革开放前,甚至在漫长的科举制时代,最励志的话,无疑是“山沟沟里飞出了金凤凰”“金榜题名时”等。由于起点公平,上升阶梯正常,落后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有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现在,起点变了,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城市之间不再是一个起点,“山沟沟里飞出了金凤凰”“知识改变命运”已经成了个笑话。

很显然,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级别城市之间、城乡之间教育水平不同,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导致的。有钱的地方教育投入多,教育水平高,缺钱的地方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水平低。好像成了一个无解的死结。改变这一问题,只有改变国家的教育投入体制,由目前的地方财政负担改为中央财政统一负担,全国教育投入按学生数量统一标准、统一发放。为了防止出现偏差,可以借鉴经济学家佛里德曼的“教育券”。钱随人走,学生到了那里,就把钱带到哪里。这样,学生和家长在教育方面的主导地位就会快速确立,教师和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就会做好服务,全国教育均等化的时代就会来临。

[编辑:杨江涛]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