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发展·话题>
网络智库:转型突破 文化为基石 消费做先锋
2017-02-27 08:05:28    来源:黄河新闻网

 

网络智库:

在山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骆惠宁指出,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展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和释放,剩余产品的充足为文化消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经济越是发展,人们越需要文化消费,精神产品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也将越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对文化消费数量及质量的要求日益增加。

《山西省“十三五”文化强省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山西将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统一开放的文化消费市场,培养文化消费理念,激励文化消费行为,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2014年,全省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475元;2015年,全省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 544.3元;2016年,全省教育文化娱乐消费人均支出为 2439元。数字说明一切——近年来,文化消费在山西表现出了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

智库专家:

卢渝 山西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智库建议:

一是,培育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实施大集团引领战略,持续加大对省属文化企业集团的支持,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骨干、不同所有制和中小微文化企业集聚发展、优势互补的新格局。

二是,构建统一开放的文化消费市场。以大中城市和县城为重点,加强图书报刊、电子音像、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电影电视剧、广播电视节目等文化产品市场建设,培育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大力开拓农村文化市场。

三是,文化产品要贴近群众。要打造富有时代担当的文化产品,既体现先进性,又能体现群众性。既不“趋利媚俗”,又不远离市场,忽视市场。

四是,加大贴近群众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共建共享,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捐赠。重视社区小型文化设施建设,方便群众参与小型、分散、经常、互动的文化活动。

 

就山西目前而言,旅游、群众文化、艺术品等多方面的发展如今均属于上升趋势,弹性需求的内容不断在扩大,这就为山西文化消费水平提升提供了广阔的潜力空间。

——山西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卢渝

近年来,山西文化消费市场发生的变化概括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山西的文化消费已由福利型消费向市场型消费转变。以往,大众观看文化演出或参加文化活动,多是索票或找熟人;如今,文化消费市场化逐步显现,大众消费者为文化自掏腰包比以往痛快了许多。

二是山西的文化消费已由低档消费向高档消费转变。近年来,随着山西文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文化消费的档次逐年提升。青年宫演艺中心、山西大剧院、太原美术馆、山西省博物院等高大上场所的出现,让些许高档演出或展览有了“用武之地”。

三是山西的文化消费已由被动消费向主动消费转变。以往,大众对文化消费总是一种不自觉的消费,抱着一种“赶上了就参与”的态度;如今,大众会主动出击,利用PC客户端、手机APP等一些高科技手段,寻找一些高档文化活动,并积极参与。其次,大众会主动地口口相传一些较为优秀的文化演艺活动或剧目。比如,《又见平遥》原本只是一个旅游演艺类节目,但通过口碑效应,现在,很多人会为了看一场《又见平遥》,前往古城平遥。

从以上三个转变,我们可以看到山西的文化消费正在走向成熟,走向自觉。

文化消费可分为刚性需求和弹性需求。何为刚性需求?刚性需求是指对个人或一个家庭无需动员,且必须消费的需求,比如教育、培训,今后,这类消费需求还会持续增长。而弹性需求是指对个人或一个家庭可有可无,或需通过动员等方式才进行的消费需求,比如购买图书、观看演出等。我一直有个观点,文化消费在统计指标方面应把刚性需求与弹性需求做一些区分。在一个地区的人均文化消费中,教育、培训这类刚性需求所占的比例较大,且会大大拉动当地的文化消费水平,但事实上衡量这个地区的文化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应该是弹性需求,它才能反映出一个地区真实的文化消费水平。

就山西目前而言,旅游、群众文化、艺术品等多方面的发展如今均属于上升趋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弹性需求的内容不断在扩大,这就为山西文化消费水平提升提供了广阔的潜力空间。

 

再者,心理化、个性化、时尚化的新的消费趋势已逐渐形成。这是年轻一代的文化消费理念,而这种理念,既是趋势,也是潜力,它也必然为山西文化消费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站在山西文化消费发展的角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如果供给侧跟不上需求侧,那么,大众消费的动机和愿望就会大大地打折扣。而文化消费谈供给侧,落脚点主要是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因为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是紧密相关的。文化消费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又是文化消费的基础,为其提供空间和市场。文化产业发展不足,提供不出更好更多的符合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势必会拖累文化消费水平的提升。

因此,山西文化消费发展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有:

首先,加强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建设。近年来,山西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是逐年提高的,甚至高于全国水平,但与发达省区相比较,山西的差距依然很大。究其原因,没有强大的市场主体,说白了,山西没有强大的文化企业。或许有人会说,山西文化企业的数量并不少,但是有竞争力、有知名度的企业是哪家?答案是:没有。山西没有类似“横店”“宋城”等这样的强大的文化企业,数量虽多,但小而分散,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主体,这样的局面,对于发展文化产业来说是很困难的。

其次,合理布局文化基础设施。从供给侧角度来讲,山西的文化基础设施布局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文化消费是大众的,一方政府在对文化基础设施进行布局时,应多多考虑如何方便大众,如何均衡匹配。

最后,加大打造精品力度。众所周知,山西先后有说唱剧《解放》、舞剧《粉墨春秋》等8部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但是大众对精品的追求越来越高,加大打造精品力度,才能更加吸引大众的关注,进而推动文化消费。

山西的文化消费理念虽较以往有所转变,但整体来说仍是比较落后的。有一些人仍然认为文化消费是少数人的、有钱人的事情。因此,一方政府应把文化消费当成一个重要问题去解决,如何改变文化消费理念、如何扩大文化消费、如何让大众对文化消费产生一种强烈的要求,如何提高百姓收入,让大众有余钱去进行文化消费,这些都是亟需政府去做的事情。

此外,在山西,以市场为主导的文化消费还没有完全形成。文化如果没有市场,何谈文化消费。这是制约山西文化消费增长的因素之一,也是未来需要尽快弥补的一个短板。

培育山西文化消费市场,“四化”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第一化”是普惠化,是说文化消费市场是面向大众的,绝不能把目光盯在少数人身上。

“第二化”是多样化,是指为大众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要多样化。比如,大与小的结合,既要有大剧院,也要有小剧场;集中与分散的结合,《山西省“十三五”文化强省规划》中提出,要发挥山西省文化保税区、山西省文化产业园、山西文化云平台等重大项目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围绕重点产业项目优化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做好项目储备、策划、包装、推介等工作,引导文化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加快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特色文化产业群。培育10家左右高起点、规模化、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0个集聚效应明显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00个左右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的特色文化企业和一大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形成一批特色文化企业、产品和品牌,尽快形成支柱性主导产业;高雅与通俗的结合,文化是有层次的,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

“第三化”是分众化,是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身份的人提供不同的文化消费。

“第四化”是常态化。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影响,山西一些地方的文化消费难以常态化。对于消费者来说,来一次你关门,绝不会来第二次。因此,常态化就是说文化消费要一年四季不断线。

黄河网友三晋小生:

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绝大部分都要进入市场,文化产品只有让最广大的群众自觉消费,才能最大程度的体现文化产品的内在优秀内涵,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如果只是停留在“天上”,落不到“地下”,不被市场所接受,文化作品给谁看?创作的意义又去哪里体现?

山西要打造文化强省就离不开优秀的文化产品做铺垫,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创作和生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面向市场、面向全国、面向未来的优秀文化产品,不断占领文化消费市场,不断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编辑:杨江涛]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