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发展·话题>
网络智库:低碳城市该怎样建设?
2016-10-10 06:20:03    来源:黄河新闻网

智库话题:低碳城市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

自2008年初,国家建设部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大陆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以后,“低碳城市”迅速“蹿红”。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首任主任夏堃堡先生称“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著名学者林辉认为,建设低碳社会和低碳城市,正是对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具体和有力的实践,并且具有全民的参与性、持续性,能够做到共建共享。

9月7日,2016低碳城市论坛在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交易大厅举行。政府、企业、中外专家、学者等围绕低碳城市建言献策,成为了2016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上的一大亮点。本期网络智库由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桢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秘书长周强畅谈各自研究领域的低碳经验。

在规划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在重点领域,农业、水资源、海洋适应气候变化,加强中国的科学研究和观测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孙桢副司长

中国在2009年到2020年的相对于2005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0到45,在去年又宣布到2030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贡献,要到2030年二氧化碳要达到升值。国家实现这些战略目标主要是通过我们的五年规划这样一系列的制度。

中国十几年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也加强顶层设计主要是设定这些目标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特别开展试点示范。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碳排放的控制目标还是过去的五年是超额完成的,我们的碳强度,五年期间下降了1.5%,那么,下一个五年,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围绕三方面展开工作:一方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第二方面,适应气候变化;第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包括了低碳,低气候变化的风险,和比较活跃的国际合作。十三五不仅控制二氧化碳,还要控制非二氧化碳的排放,包括甲烷,还有氧化,像农业领域也要采取积极的这样的行动,因为巴黎协定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要逐步的进行全经济范围的控制温度气体。

在控制温度气体方面,要积极的推动能源的革命,中国提出来要以低碳引领能源革命,能源革命在很大的意义上,在现阶段已经不仅仅是能源不够的问题,是能源所造成的排放空间不够的问题。所以,低碳要引领能源革命,要在其他领域,包括农业,产业、消费都要进行低碳转型,要在不同的区域,探索不同的政策和模式,包括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要达风的目标,在一些贫困的地区也要提出了低碳发展的政策。当然要符合当地的情况,也是有利于,实际上更加有利于贫困地区的脱贫和可持续发展,当然我们要在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的交易市场,还要加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

在规划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在重点领域,农业、水资源、海洋适应气候变化,加强中国的科学研究和观测。

十三五期间将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在多边里面推进全球气候治理,更加有效、更加合作共赢,在多边领域跟不同国家做好合作,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要增进合作。低碳发展试点有很多种类,2010年,我们推出了第一批13个低碳的省市,2012年第二批的,2013年试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

低碳试点一个要探索符合不同阶段的富有特色的低碳模式,激发地方的先行先试,带动效应,同时呢,还有一个很重要,提升地方发展的能力,也打造发展的名片。不同的低碳类型有不同的作用,在低碳省区和城市主要是围绕碳排放的推动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开展低碳城镇主要还是探索这个新城建设的,如何产城融合,低碳发展模式。我们在低碳园区的工作中,我还是要如何推动的低碳转型升级,增强低碳竞争力,低碳社区还是要倡导低碳生活这样的方式。

这几年,中国的主要做法,一是加强对低碳试点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

二是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加快低碳发展的。

三是多方力量共同开展低碳试点。注重形成工作合力,向低碳打造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综合实验的平台,广泛宣传进展和成效。

当前形势下,气候变化工作和低碳发展的工作要主动的贴近经济工作的中心,要服务于这样的中心,发展新的发展动能,要加强有关的宣传,加强有关的国际合作。

将来煤炭的消费主要是集中在重要的钢铁石化特别是发电行业,这是煤炭使用的趋势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秘书长周强

上海也是全国低碳全域低碳试点之一,上海的总思路一是对标国际,二是形成通过强制性的标准和法律,以及政府支持的政策,隐蔽来推进城市低碳的发展。通过五年的努力,我们现在整个绿色发展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我们能耗和排放程度下降,远远超过煤炭的比重,降到了36%左右。

面向十三五要建设这个低碳城市任务非常重,产业结构需要转型,这个低碳转型呢,主要由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个继续发展服务业,67%,提高到70%。到2020年我们仍然要优化发展这个制造业,目前我们比例只有33%,但是工业占到GDP30%,制造业的比重要控制不低于25%,重大的举措就是要优化能源结构,天然气是重要的,希望能够大幅度发展的这样一个领域,那么通过若干年的国家也支持,自己争取,形成五大气体源多元化格局。现在问题是需求端由于各种原因,不是非常强烈。希望到十三五,这方面需求量还是有大幅度的提升。优化能源结构,还是要发展光伏、风电、可再生能源,上海由于资源条件的因素,这方面规模小,风电60万千瓦,光伏30万千瓦,和西部地区相差很大。

另外要控制煤炭的总量,以及推进煤炭的高效清洁化利用,上海控制煤炭消费措施上,要消灭分散燃煤,近5000台的燃煤锅炉、天然气替代,已经完成了。市区联手,将来煤炭的消费主要是集中重要的钢铁石化特别是发电行业,这是煤炭使用的趋势。所有电厂煤电产能,超低排放改造要全部完成。

另外,整个的能源体系里面,上海工业的能耗大概要占到50%左右,交通20%,建筑20%,工业会下降,交通、建筑会上升。交通排放的控制,上海主要由几个举措,第一个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地铁达到了世界发达城市的,8万公里在推进,现在我们公交的出行比深圳低一点,50%左右, 5年以内提高5个比分点,上海老百姓基本出行都是地铁,和公交,要把地面的公交通过优先权通过快捷交通的组成部分,这是未来推进非常重要的, 交通体系里面,还有几个非常大的措施,一个就是持续控制小客车的应用,上海是第一个总量控制,以及牌照额度拍卖的。

另外在郊区要建PTI的停车场跟整个轨道形成连接。新能源也在推进,上海发展新能源有几个大的战略,第一个政府配套补贴,第二个就是不保护本地,向全国开放,只要符合要求,所以上海本地的承运车的,占比最高不是本地,而是深圳的,另外,就是全力来支持个人以及社会的充电装的建设,有一系列财政支持来装,现在还在补贴,将来逐步逐步,居民购买新能源车,在家里能安充电桩,出门可以充电。

另外,在环保领域,我们也一些措施,包括淘汰黄标车,对出租车安装尾气装置。上海能耗20%左右是建筑,我们未来估计30%以上,上海现在非常关注建筑的节能,有几个措施,从十三五开始,建筑补贴性政策,这个政策做下来,补贴比例只能做到30%左右,但是还是难以撬动,我们在十二五后期开始又实施了强制性措施,有一条路径,对新建的建筑放在土地的出让的条件里面,我们要求所有的新建,民用的,必须是一星以上,2万的建筑必须是二星以上,关于上海的低碳试点区,两星占比不低于50%,新建建筑提出这样的要求,效果非常好。另外,我们对公共建筑又实施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就是全方位建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就是在线监测,为后期的能源管理,来进行建筑改造创造条件,建了以后,现在效果也是非常好。在建筑节能的排放体制上,有关地区有所不同,建筑节能是由住建委来具体管理,商场由商委员管,大学由教育管,形成一个领域抓工作,又推出绿色发展这样一个格局,推绿色低碳建筑,这是一个领域。

另外呢,碳排放建议试点,我们也是七个试点地区之一,我们现在主要是在第一批里面,上海行业是最多的,不仅是把钢铁石化还有我们的交通放进去,另外,把建筑放进去,

另外,中国的碳交易试点跟欧盟还是不一样,不仅把直接排放放入,而且从明确的角度把间接的排放也放入,这是一个创新, 上海也是这样做。另外,主要的理念就是实行炭交易试点,上海并不是来做市场,主要是想通过发放配额来实现,或者是逐步的实现对碳排放总量的控制,这样感觉到比形成价格,形成价格来倒逼,第一批191家,到2016年第二批继续扩大,大概扩展到300家左右,整个直接和间接比例70%左右,我们统计,碳排放减排达到10%左右,另外,围绕这样一个炭交易全力打造一个炭交易的中心,炭交易中心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所谓规范化制度是监管,所谓市场化就是要让市场来引导这个炭价,所谓的专业化,用一支专业的队伍来推进,另外炭金融的市场,开展了质押的前期的推进,16年,今年推出远期的产品通过这些新的品种,丰富炭市场的交易,为企业套期保值提供新的工具。

智库建议:

一是,开发低碳能源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本保证。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必须采取开源节流的战略,即一方面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开发新能源。发展氢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

二是,清洁生产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环节。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资源的开采,,品的生产,产品的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

三是,绿色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同时低碳城市需要倡导和实施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

 

[编辑:杨江涛]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