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发展·话题>
网络智库:“一核三群” 山西振兴崛起的新引擎
2016-08-29 05:10:52    来源:黄河新闻网

智库话题:“十二五”以来,围绕“一核一圈三群”构建,山西在规划统筹、机制创新、人口集中、产业集聚、生态环境共建、基础设施共享等方面不断推进,组织编制和实施了“一圈三群”协调发展规划,强化规划对城镇群建设和发展的统筹作用,还强化了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对太原都市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加快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城镇组群一体化组织机制和各项工作制度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太原都市区、长治上党城镇群、临汾汾河百里城镇带、大同都市区为支点的“一核一圈三群”发展态势。

山西城市群发展初具规模,但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制约我省城市群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人口经济集聚规模不足与质量不高并存,城镇群人口与经济集聚能力还较弱。城镇群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要通过建设促进城镇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聚,带动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2010—2014年,“一圈三群”总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由74.6%下降到73.5%,城镇人口占全省比重由83.2%到81.5%,GDP占全省比重由83.2%下降到78.8%。太原都市圈总人口、城镇人口、GDP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下降1.2、1.1、1.2个百分点。尽管一圈三群协调发展规划已颁布实施,但由于相关规划实施条例缺失,规划实施主体仍不明确。市级层面,还未建立经常性的党政对话协商制度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人大常委联席会议制度等,缺乏统一的政策和行动纲领,缺乏具体组织实施机构。在共同制度建设方面,推进区域发展的共同制度,基本上仍处于空白状态,制约着各城市之间实现全方位合作和多方共赢。

如何实现联动发展,齐头并进;如何让政策落地,造福三晋。本期网络智库邀请山西省城乡统筹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郭文炯太原市政协委员 武永清共同探讨如何让“一核三群”新城镇化战略成为实现山西振兴崛起的新引擎。

“三群”即以大同、朔州为引领的晋北中部城镇群,以长治、晋城为引领的晋东南中部城镇群,以运城、临汾为引领的晋南中部城镇群。三大城镇群是组织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省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区域。晋北中部城镇群,以大同盆地为主体,包括大同市、朔州市的10个市县,区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现状总人口361万人,城镇人口239万人。晋南中部城镇群,以临汾、运城盆地为主体,包括运城市、临汾市的16个县、市、区,区域面积1.6万平方公里,现状总人口716万人,城镇人口348万人。晋东南中部城镇群,包括长治市、晋城市的12个县、市区,区域面积0.9万平方公里,现状总人口443万人,城镇人口248万人。

太原都市圈建设只有以一个相对紧凑的地域范围率先启动,才能迅速有效形成发展的增长级,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并产生互动。

——山西省城乡统筹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郭文炯

总的来说,要按照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一主一次、两带一心”的布局结构,集中力量,发展太原—晋中和介孝汾主次两大极核,建设清徐、交城、文水和介孝汾工业城镇发展带和108国道旅游城镇带,加强城镇间快速高效的联系通道建设,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第一,在巩固与强化太原—晋中主核心的同时,要以构建一体化的新型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城市功能、空间、基础设施、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一体化为核心,推进太原盆地南部介休、孝义、汾阳三市的功能整合、人口集聚、经济转型、设施共享和环境重建,努力建成太原经济圈新的人口与产业集聚极核,形成百万人口规模级晋中南复合型区域中心。

第二,晋中108廊带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先试,为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晋中市108廊带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通过廊带区域产业一体化布局、生态一体化修复、交通一体化规划、城镇一体化建设、土地一体化管理、政策一体化统筹,创新区域开发秩序、开发模式和发展形态,合理界定区域功能定位和分工,破解“县域为主、节点发展”传统模式的共性问题,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建设,努力将该区域打造成为全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新型城镇化的样板区域。

第三,统筹推进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构建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繁荣农村、城镇化减少农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突出发展特色小镇,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第四,加强生态环境恢复,提高城乡环境品质,构建以汾河水系为骨架,以山、林、耕地、水库等自然要素为基础,与城镇群空间体系相平衡的区域自然生态体系,奠定城乡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突出抓好汾河综合治理,太原、孝义等城市的采煤塌陷区生态恢复工程,实施东西两山生态工程等。

太原都市圈拓展圈层包括阳泉、忻州、吕梁。这一拓展圈层应按照都市圈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功能定位,促进中心城市转型,加强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扩展城市框架,扩大人口规模,加强区际交通联系,实现快速、协调发展。

三大城镇群建设,关键在于壮大城镇群的中心城市,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搞好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协作与联动发展,从而使城镇群内各城市之间、城市与周边县城和小城镇之间能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尽快做强。

相对于太原都市圈而言,三大城镇群是一个地区的城镇群。三大城镇群建设,关键在于壮大城镇群的中心城市,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搞好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协作与联动发展,从而使城镇群内各城市之间、城市与周边县城和小城镇之间能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尽快做强。三大城镇群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应以太原都市圈为依托,以省域“网络式”的交通通道融入都市圈,并与其他城镇群和周边省份城镇群形成合力,赢得发展机遇,实现城镇化目标。

先说晋北中部城镇群建设。晋北中部城镇群是全国重要的煤电能源基地,山西省机电、食品、建材工业开发基地,具有北魏文化特色的旅游经济区,晋北经济转型与城镇发展的重点区域。以大运、同蒲为轴线,以大同、朔州两中心城市为核心,大同盆地为重点区域,围绕“转型发展、绿色崛起”主题,大力推进中心城市转型发展,带动以食品、商贸、旅游等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专业化城镇发展,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间快捷交通与信息网络建设,促进晋北中部带状城镇群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是晋南中部城镇群建设。晋南中部城镇群是山西省以盐化工、轻工机械、冶金工业为主的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和高效生态农业基地,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基地和综合性交通枢纽,以根祖文化、黄河文化为特色的旅游经济区。

实施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的点轴开发,强化临汾、运城、侯马、河津等中心城市的作用,以同蒲铁路、大运高速为主轴轴,侯月—侯西为次轴,带动沿线城镇发展,构建节点走廊式的城镇空间开发格局。

突出抓好中心城市建设,增强运城、临汾、侯马、河津等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能力、综合实力和辐射能力。

以同蒲—大运走廊为依托,促进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壮大沿线其他城市、县城与中心镇的人口与产业规模,加速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不断优化城乡结构。

突出门户区位优势,推进运城、渭南、三门峡的一体化发展,加强与西安的联系,融入关中城镇群,实现联动发展。

最后说说晋东南中部城镇群建设。晋东南中部城镇群现已形成以能源、煤化工为支柱,基础比较雄厚的综合性经济体系,轻工业生产在省内也较突出,属于较发达的资源加工综合型的工业化地域,是带动晋东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区域。

晋东南中部城镇群要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优先发展中心城市,重点发展县城,突出抓好中心集镇和示范性新农村建设,形成以长治为中心,晋城为副中心,太焦线为重点布局轴带,由长治都市区和晋城城镇组群构成的相对集中的空间开发格局。

着力完善长治、晋城中心城市功能,壮大城市规模与经济实力,推进中心城市与外围区域一体化进程,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以特色新型城镇化为纽带,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快以长治1+6城镇群、晋城一体两翼城镇群、沁河流域特色小城镇与传统村落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小城市和小城镇实力,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各具特色、统筹发展的格局。

统筹协调区内城市与邻近的邯郸、焦作、洛阳等城市之间的交通建设、旅游线路组织和水资源开发利用。

产业布局上,太原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主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以及高端制造业;其他地市根据各自资源优势,确定各自发展战略,实现错位发展。可以预见,只要通过十几年的快速城市化,我省人口分布将更加合理,产业发展将更上台阶,经济总量将会大幅增长。

——太原市政协委员 武永清

中国的城市化和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已成为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两个最重要引擎。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是相互促进、互为依托的。更多以农业为生的人改变生产方式,转移到产出更高的工业和服务业,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考核城市化水平,有个指标,叫城市化率。就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比例越高,城市化率越高。我们所说提高城市化率,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变农业生产方式为工业和服务业生产,变农村生活方式为城市生活方式。由于工业和服务业比传统农业更高效,提高城市化率可以大幅提升一省一市的劳动生产率;由于城市生活比农村生活更经济更环保,提升城市化率可以明显提升一省一市的环境状况;由于城市比农村更宜居、发展机会更多,提高城市化率可以明显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高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率从20%不到提升到了52%以上,五六亿农民进入城市。按发达国家城市化率70%-80%的标准来看,未来二三十年,还将有数亿农民进入城市,成为新市民。我省城市化率与全国基本持平,提升空间很大。按全省总人口3650万计算,我省城镇户籍人口1800万以上。按发达国家城市化经验,城市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GDP总量会提升10-15个百分点。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如果人口基数不变,未来我省城镇常住人口将达2900万,80%的人口将居住在中心城市。占地面积很大的农村地区,未来几十年,人口将快速锐减,从目前的1800万缩减到七八百万。我省大力推进城市(镇)化,提高城市(镇)化率,根本目的在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聚,从县城和地级市向省会城市转移;在于通过人口的迁移带动产业的转型,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壮大经济规模,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全省城市化这盘大棋,省会太原处于核心位置。所谓核心,就是要放开太原户籍限制,接纳更多人口进入。一些发达国家,首都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20%,甚至30%,如日本东京、墨西哥的墨西哥城;发达省市,省会城市人口占比、经济总量占比越来越高。省会人口、经济规模占比越高,发展速度越快,经济结构越合理。我省总人口3650万,省会太原常住人口430万,只有12%,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我省大力推进以太原为中心的城市化,将太原人口占比提升到20%,意味着太原常住人口将达到720万。显然,目前我们离这一目标还很遥远。

人口向省会集聚,省会城市需要快提升接纳能力。一是要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建成区面积,完善中心城区和周边地区基础设施;二是提升城市功能,为新市民进城提供很好的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各种公共服务。最核心的是,要为新市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如果太原年均吸纳人口20万,就需要每年提供十几万个就业岗位。这就要大力引进附加值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比如富士康。

城市化的核心和本质是减少农民、减少农村。随着我省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不断向大城市集聚,多数乡镇、县城人口将不断减少,大量空壳村、空壳乡将会涌现出来。年轻人不断流失,多数县城会提前进入老年化时代,消费能力锐减,市场繁荣将成为遥远的记忆。

我省出台“一核一圈三群”城市化发展战略,不仅局限于“城”,还注重了产业布局,达到了“产城一体”。只有同步规划建设城市和产业,农民进城才能同居解决就业、居住、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产业布局上,太原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主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以及高端制造业;其他地市根据各自资源优势,确定各自发展战略,实现错位发展。可以预见,只要通过十几年的快速城市化,我省人口分布将更加合理,产业发展将更上台阶,经济总量将会大幅增长。

智库建议:

一是,要统筹推进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构建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繁荣农村、城镇化减少农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突出发展特色小镇,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二是,拓展太原都市圈。拓展圈层包括阳泉、忻州、吕梁。这一拓展圈层应按照都市圈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功能定位,促进中心城市转型,加强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扩展城市框架,扩大人口规模,加强区际交通联系,实现快速、协调发展。

三是,以特色新型城镇化为纽带,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提升小城市和小城镇实力,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各具特色、统筹发展的格局。

四是,提升“三大群”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搞好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协作与联动发展,从而使城镇群内各城市之间、城市与周边县城和小城镇之间能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尽快做强。

[编辑:杨江涛]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