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发展·话题>
网络智库:科教扶贫的三个重点和三个转变
2016-06-13 06:47:00    来源:黄河新闻网

 

智库话题:5月24日,全省脱贫攻坚推进大会在太原召开。省委书记王儒林作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青山绿水的过程中实现增收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生态治理攻坚战。

从扶贫的深度来讲。经济扶贫能较快解决眼前问题,但却是治标不治本。而科教扶贫,传授生活经验和谋生技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的扶贫是立足长远的,经济扶贫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天助自助者,贫者只有提高自身能力,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生产领域,获得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贫困不一定会导致愚昧,但是愚昧一定会导致贫困,只有摆脱了愚昧,人才能一步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本期网络智库邀请了山西省扶贫办 郭晋萍副站长、山西大学 王毅副教授、太原日报 史鹏来共同解读科教扶贫工作中需注意的三个重点、两个问题和三个转变。

科教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下一步科教扶贫工作重点,一是继续推进雨露计划教育教育扶贫行动;二是深入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科技培训;三是加大科技扶贫工作力度,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

——山西省扶贫办科技教育扶贫工作站 副站长 郭晋萍

一、科教扶贫的重要性

科教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贫困家庭子女实施教育扶贫,确保贫困家庭子女能够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促进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成才,可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二是在贫困地区实施科教扶贫,将先进实用、成熟可靠的新技术、新品种、新项目应用于扶贫项目,可以提高扶贫项目效益。三是对贫困地区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实施就业扶贫,确保他们掌握一至两门职业技能,取得职业技能证书,促进农外就业转移,可以直接提高家庭收入。三是对贫困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众实施科技扶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推产业发展,促进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增收脱贫。四是实施科教扶贫,更深远意义上可以提高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市经济意识、经营意识、科技意识,提高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动力与能力。

二、我省目前科教扶贫举措

我省扶贫部门的科教扶贫工作,紧紧瞄准贫困对象,主要开展以培训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实现转移就业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以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高职生、中职生完成学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雨露计划教育扶贫;以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科技管理水平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培训。以上“三位一体”的科教扶贫工作,满足了不少贫困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技能级别的贫困群众对于科教的渴望。近年来全省已经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6亿元,支持贫困地区65万贫困劳动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资助2万名大学生、22万名高职、中职学生完成职业学历教育;支持100万人次贫困群众接受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扶贫部门实施的科教扶贫,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贫困地区干部群众一致称赞科教扶贫政策“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是扶贫开发举措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三、下一步科教扶贫工作重点

贫困地区的科教扶贫工作存在重教育扶贫轻科技扶贫的现象。在贫困地区,教育的重要性尽人皆知,无论是政府的扶贫措施还是民间的扶贫善举,都乐于采取教育扶贫的方式。与之相对,科技扶贫的力量还较薄弱,一是由于贫困地区地处偏僻,自然禀赋不足,市场、技术信息闭塞,科技难以进村到户。二是激励科研人员、教授专家主动深入贫困地区科技扶贫、促进县乡科技扶贫人才长期到一线创业的有效机制还有待形成。

下一步科教扶贫工作重点,一是继续推进雨露计划教育教育扶贫行动,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教育扶贫全覆盖,二是深入推进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科技培训,让贫困群众享受到多层次的科教扶贫政策。三是加大科技扶贫工作力度,统筹整合农、科、教等科技扶贫资源向贫困地区重点倾斜,解决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开发和生态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科技特派员到贫困地区开展创业式扶贫服务。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开展进村到户科技扶贫服务。

科教扶贫需解决两个基础问题。首先是填平信息鸿沟的问题;其次,扶贫终究需要解决人的问题。

——太原日报 史鹏程

今年是科教扶贫提出并实施的第三十个年头。如果从宏观来分析,这项举措的重要性、必要性,甚至针对的问题、面对的困境和解决的路径,仍然可以套用到当下的现实中。但是,如果从微观来看,其现实性、可行性与有效性,或许不如想象中那样成效显著和令人欣慰。

尽管,作为顶层设计,政府开发扶贫战略确实需要高屋建瓴、高度宏观以具备足够的普适价值,然而从个人眼见耳闻的经验来看,这样的“宏观”,很多时候被复刻到了微观和执行层面。科教本身,指向性、覆盖性较为广泛,较难细化为导向明确的考核标准,因而落实起来就容易滑向虚无、敷衍。举例说明,适龄产妇体检、提高农村儿童入学率、希望小学建设等等,算不算科教扶贫?良种推广、科技示范、文化下乡等等,算不算科教扶贫?从科教扶贫,教育扶贫和科技扶贫的出发点来看,都应该符合。虽然上面是“一根针”,但到中间阶段就成了“千根线”,下面更是头绪繁多,部门多协同多人员多所涉环节多,与见效所需的时日、所显的反差比较起来,行动的“产出比”实在太差,因而也较难激起具体执行人的动力。这也是近年来较少提及和推进科教扶贫的现实逻辑,也是目前存在不足——投入不够、参与不高、步调不协、重点不清——需要破解的症结。

30年后再起步,站在新的起点上,科教扶贫需要着力解决,且也是实质所在的,首先是填平信息鸿沟的问题。贫困,最重要的原因,是信息获取和整合能力的差距。在当下的技术发展格局中,贫困地区一方面与外界的信息落差在加速扩大,一方面也由于技术的易得性,比之前更容易引入。比如,山东、江苏等地探索的“淘宝村”模式,京东、乐村淘等电商平台,移动、电信等通信巨头也积极向农村延展。如果能够在信息接入手段、接入能力上获得较快提高,为农村商品进入全国性市场疏通道路,市场本身会发挥出相较于政府直接扶贫更为强劲的转化和引导力量。同时,由于信息鸿沟的填补,加上已经大有改善的交通基础,作为产品生产地和乡土居住地的农村,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地域空间限制,吸引部分劳动力回流。

其次,扶贫终究需要解决人的问题。科教扶贫的部分着眼点,比如教育普及、劳动力转移,实际上加深了如今农村的空壳化,因为一旦人走出去、离开了,很少会重回贫困农村。这同样是劳动生产率,或者劳动产出比所决定的,具体施策因而就要利用多种形式、多样手段推动、引导和补贴这种扭曲,让劳动在贫困地区有着相近的产出,比如之前的“大学生村官”、近来的“第一书记”以及农产品电商、农村网络建设的补贴和引导等等。只有信息落差、劳动回流等基础性阻碍得到缓解,科教扶贫才具有真正解决现实性、针对性,乃至资金稀缺的可能。

第一,扶贫主体,应从主要依赖科技教育部门向凝聚合力转变。第二,扶贫重点,应从以能力培养为主向能力培养与精神激励并重转变。第三,扶贫过程,应从短期落实向持续跟进转变。

——山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王毅 副教授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科教扶贫在科教扶贫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推动脱贫,防止返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之后,“精准”成为下一步扶贫工作的准则,精准资助、精准招生、精准培训等成为科教扶贫的切入点,这些举措必将进一步加大科教扶贫的力度,提升科教扶贫的效果。结合以往科教扶贫的经验,新的形势下,科教扶贫在紧紧围绕“精准”这一核心的同时,也应注重完成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第一,扶贫主体,应从主要依赖科技教育部门向凝聚合力转变

科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科研教育事业单位,集中了全社会最主要的科技教育资源,必然作为科教扶贫主体。但同时也形成一些认识偏差,似乎科教扶贫与其它部门或单位无关。事实上,单纯依靠科教部门,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科教部门毕竟不是直接的经济生产部门,对经济发展需求,市场变化等并不敏感。单纯依赖相对远离经济生活的科教部门实施科教扶贫,周期长,见效慢,难以及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变化与需要。因此,应形成以科教部门为主,包括生产企业和社会服务单位在内的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科教扶贫。

第二,扶贫重点,应从以能力培养为主向能力培养与精神激励并重转变

贫困人口所以贫困的原因,固然源于缺乏脱贫的技术能力,更主要的是缺乏脱贫致富的精神动力,进而使贫困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不愿改变的生活方式。因此,科教扶贫,更应充分重视精神激励,从根本上改变贫困人口的内心世界,焕发他们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追求小康生活的激情,变被扶贫为主动脱贫。

第三,扶贫过程,应从短期落实向持续跟进转变

精准扶贫背景下,资金、知识、技术都能够较为准确地投放到需要扶贫的贫困人口中。但科教扶贫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相对长期的过程。助学金赋予贫困学生,不等于必然掌握脱贫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新的技术应用到农村,不等于必然产生效益;农村人口经过一定培训,也不意味着马上就能适应企业生产要求。因此,科教扶贫必须持续跟进,对贫困人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直到他能够融入市场经济实际需要为止。

智库建议:习近平同志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扶贫工作关乎民生,更关乎民心。

扶贫攻坚工作已到全面发力的时刻,而科教扶贫无疑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科教扶贫,通过发展教育和普及科技,扶持弱势群体发展生产勤劳致富。科教扶贫包含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扶贫。物质救助解燃眉之急,智力扶贫促其自力更生。

科技必须教育才能传播,才能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所以科教不可分离。打赢脱贫攻坚、生态治理攻坚战,实现山西富民强省的目标,必须坚持科教兴国这一基本国策。

[编辑:杨江涛]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