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发展·话题>
网络智库:运城农村“日间照料”的调查与思考
2016-04-11 06:34:08    来源:黄河新闻网
 

智库话题:尊老敬老是人类社会共同拥有的文明行为,孝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优秀传统,家庭养老是中国最基本的养老模式。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年轻人大量外出,导致农村老龄化不断加速,养老关系中的载体与对象发生空间分离,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由于子女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在居住方式、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困境。为了缓解老年人生活困境,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党中央提出了“在农村建设日间照料中心”的要求,各级地方政府也采取措施落实中央政策。

那么,这种新的养老服务模式能否替代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尚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研究。针对这一问题,山西大学 中国城乡发展研究院“老年人问题专题研究”课题组对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和研究,授权山西发展(网络)智库发布调研报告。

一、运城市盐湖区“日间照料”的几点经验

盐湖区位于山西西南部,是虞舜之乡,关公故里,运城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区22个乡、镇、街道办,314个农村社区,总人口68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9.2万余人,占人口总数的13.5%,大大超过了全国老龄化程度,养老问题更加突出。盐湖区早在2012年就开始了“老年人日间照料”的工作,选取10个村为试点,为70岁以上失去配偶且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取得了良好效果。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老年人日间照料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截止目前已投入运行的149个,覆盖全区半数以上的农村社区,托养老人5000余人,解除了21000多名外出务工、离土创业农民工的后顾之忧。盐湖区“日间照料”的经验呈现出“三多”:

(一)服务方式多

盐湖区各村“日间照料中心”为老人提供的服务,大致分为自我服务、志愿服务、专人服务三种服务方式。自我服务是年纪相对较轻、身体较好的老人为年长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老人提供服务;志愿服务是村集体组织的志愿服务队(由老人子女及其他青年组成)定期轮流为老人提供保洁和外出陪伴等服务;专人服务是村集体雇佣专人为老人提供的专门的饮食服务,可以做到一日三餐不重样,饭菜清淡易消化。有些村成立了“理事会”、“老年协会”等组织,负责“日间照料”中心的日常运转,并坚持“以德管财、以孝管人”的理念,采取了“下雨天接送老人、支出按月清算并公布、确保饮食安全”等措施。

(二)筹集渠道多

除去政府每年专项运行费用外,目前盐湖区各村日间照料中心的资金来源大致有四个渠道:即子女交一些,社会捐一些,集体补一些,老人创一些。各村依据本村实际情况,四部分的筹集比例各不相同,子女为老人按月缴纳60-120元不等的伙食费。社会捐助包括子女捐助、群众捐助和企业捐助。村集体除了承担“日间照料”中心的水、电、煤气等开支外,还对日间照料中心的其他支出进行兜底补贴。

(三)活动种类多

为了弘扬德孝文化,建有“日间照料”中心的村庄,都在村集体的组织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敬老爱老活动。如在重阳节、春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大型的感恩敬老活动,根据本村经济实力为全村老人发放食品、服装或小型健身器材等礼物,让子女签署“赡养老人的若干规定”、为老人洗脚、给老人拥抱等。很多村庄还开设了德孝文化讲堂,定期组织村民宣传身边的敬老爱老事迹,增强村民的德孝观念和尊老意识。还有的村庄组织老人免费体检、免费旅游。很多村庄都制定了每月孝敬日,这一天让老人回家享受子女的孝顺。各村“日间照料” 中心开展的娱乐活动更是五花八门,除了常规的看电视、打牌、聊天以外,还有唱红歌、讲时政要闻、看电影、自娱自乐等活动。

二、“老年灶”在社区治理中大显身手

(一)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在入托“老年灶”之前,老年人的生活基本上是做一顿吃一天,生病了也无人照顾,有的村还发生了老人病死家中无人知晓的悲剧。在入托“老年灶”之后,不仅吃饭一日三餐不重样,营养俱全,而且生病了还有人及时送医并联系子女,若不准时“上灶”就会有人上门找,“早看窗帘,晚看灯”已经成为“日间照料”中心对老年人的特殊关照。“日间照料”中心还为老人准备了休息室,午饭后休息、娱乐累了休息、身体不适休息都不用回家,为老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老人们打牌下棋听戏聊天,心情愉悦,精神十足,以往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完全改变。

(二)激发了子女的孝心

“日间照料”中心对老人的关爱和照顾,大大激发了子女的孝心,加深了子女与老人的感情。盐湖区许多村庄充分利用“老年灶”平台,组织各类敬老爱老活动,如每逄重阳节召集全村男女老少,让子女给老人洗脚、梳头,与父母拥抱,向父母致谢,子女们的一声声呼唤和一次次拥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村民,激发了村民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三)增强了村庄的和谐

多数村庄的“老年灶”都在转变村风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盐湖区许多村庄都存在派系或家族争斗,有的矛盾很突出,常常会由于些小事勾心斗角,甚至会大打出手,闹得全村上下鸡犬不宁,平时相处也带有浓浓的火药味。“日间照料”中心的一系列敬老爱老活动,不仅让老年人舒心,也让全村人暖心,浓厚的敬老爱老氛围进一步凝聚了民心,形成了合力,以往的矛盾也逐步消除。

(四)使村民自治机制运转起来

在“日间照料”中心成立之前,很多村庄存在班子成员内斗、相互拆台的现象,村中事务都处于无人办理的瘫痪状态,严重影响村庄和谐与发展。村民普遍对两委干部不信任,对村庄未来的发展前途很渺茫。“日间照料”中心成立之后,村干部积极兴办“日间照料”中心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广大老年人赞成,也得到了广大村民群众的认同,村民对村两委工作的态度由原来的搅局拆台转变为大力支持,村庄公共事务也因得到村民支持而开展的有声有色。小小一口“老年灶”,升华了其服务本意,解决了村庄内部的很多难题,使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自治内容得以彰显,使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目标得以实现。

三、“老年灶”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第一,目前国家对“日间照料”中心的建立和运转,采取“一刀切”的财政补助方式,没有考虑不同村庄的具体情况,导致老人数量较多的村庄由于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够而无法开办或难以为继,建议国家根据各“照料中心”的人数提供基本的运营经费,以提高“照料中心”接纳老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更多符合条件的村庄成立“日间照料”中心,帮助更多的农村老年人享受这项福利。

第二,随着“日间照料”中心人数的不断增加,一些村庄的“日间照料”中心需要改建或扩建,但由于缺乏资金而影响村干部的积极性,建议国家能够为这些村庄提供一定的改建或扩建经费,以提高村干部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日间照料”中心能否有效运转并发挥作用,关键在于中心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有敬老爱老的品质,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有牢固的群众基础,建议政府出台政策,再由地方创新机制,激发此类人才的出现。

第四,“日间照料”中心适合在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推广,而对于人口较少且居住分散的村,老年人却难以享受国家这一优惠政策,也难以体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社会公平,建议国家采取有力措施推进这些村庄的城镇化进程,并在此过程中为老年人提供必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报告主持人:徐  勇 教授

报告组织人:董江爱 教授 马  华 教授

报告执笔人:董江爱瞿敏陟晓燕王慧斌

[编辑:杨江涛]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