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发展·话题>
智库话题:保持民族血性和“硬度”,拒绝“伪娘”
2016-01-17 18:35:24    来源:黄河新闻网
 

智库话题: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数据显示,“中国男人有点儿虚”,相较2010年,2014年我国成年男人体质达标率下降0.1%,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下降0.41。而与此同时,“女汉子却变多了”,数据显示,我国女性国民体质达标率为91.1%,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为101.42%,两项数据均明显高于男性。

中国传统观念中,男人应该是阳刚的、理智的;女人则应该是温柔的、富有爱心的。男性的举止神态,应该处处表现刚毅、勇敢、奋争和大度;女性则应该时时渗透温情、妩媚、善良和柔顺。但近年来,男性“女性化”却似乎在社会上逐渐盛行起来,不仅是各类动漫或是小说都开始取材于“男扮女装”,甚至连电视节目也难逃一劫,“伪娘”纷纷当道,而与此同时,“女汉子们”也层出不穷。近日网上曝出一则消息,浙江女白领家暴博士丈夫,还称打习惯了,由此也可见时下阴盛阳衰之普遍。

 “伪娘”当道,“女汉子”横行,实际上不仅仅只是个人的心理角色选择,更是一个关乎中华民族血性和“硬度”的重要问题。一个没有血性的人只不过是一个懦弱的人,但一群懦弱的人组成一个没有血性的民族将是个没有未来的民族。本期智库话题,我们就邀请了中央文明办、原卫生部健康社区行全国巡讲专家,心理学家,山西省人民医院黄立坤教授和网友来共同探讨这个关于男人的话题。

之所以出现“伪娘”当道现象,缘于家庭教育中缺失父亲的关爱、学校教育中缺乏男教师的教导、两性差异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模糊、在社会文化中逐渐趋同、食品和环境的污染等因素。 

——山西省人民医院  黄立坤 教授

据西方国家一项研究表明,男女性间存在一定的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在医学上,男女出生时在生理上的性别区别并不大,即各种器官之间的生理差异较小。而之所以后天呈现不同的特质,更多源自于后天文化教育、社会期待、成长环境和个人模仿的结果。

家庭教育中缺失父亲的关爱

在现代家庭生活中,父亲在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中国家庭较为普遍的情况。无论是“爸爸去哪儿”还是“爸爸回来了”等综艺节目的热度不退,均折射出父亲在家庭生活中更多“主外”,而较少参与到子女教育成长。由此导致男孩也多由母亲、奶奶或外婆带大,就很难从父亲那学到“男子气概”。

同时,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通常被全家视为“中心”,即使是男孩也会因受到高保护而逐渐养成“高依赖”的习惯,久而久之易形成心理脆弱。

学校教育中缺乏男教师的教导

在学校生活中,大多数中小学校里,男性教师与庞大的女性教师队伍相比寥寥无几。诚然,女性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度丝毫不逊男性,但却只能示人以知性温柔之美,很难为男生示范“阳刚之气”。

同时,男生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影响,单一的目标使男生由过去的“玉树临风”逐渐养成“弱不禁风”,缺乏一定的血性锻炼。

在家庭生活和学校教育中,父母或教师的过度强势和要求严苛,甚至打骂行为,也易造成男生胆小怕事的弱点。

两性差异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模糊

两性,不仅是生物的更是社会的、历史的。现代社会里,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在缩小,两性特征趋同成为发展趋势,这样的变化是生产力进步带来男女两性社会分工变化造成的。

在农耕时代,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生活的艰辛往往需要男性更富阳刚之气,于是男性以刚为美,女性主内、持家,则以柔为美。而在现代社会,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可胜任的工作增多,两性差异开始逐渐减弱。

在社会分工中,两性的差别逐渐模糊。一方面,民国时期以来,女性要求“男女平等”的口号越喊越响,除了出于对女性的保护,极少数高危职业岗位不雇佣女工外,现代女性从普通劳动者到政治领袖、经济首富、文化学者,成功揽获了几乎所有的社会工作岗位。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更多的女性把女总统朴槿惠、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等奉为职业榜样,乐于与男性同场竞技,争夺更高的职位与尊重。网络上,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也喜欢自称“女汉子”,强调独立自主,甚至崇尚女权。

另一方面,更多原本“女性专属”的工作,如家政护理、掌勺裁剪、时尚美业等也有男性“插手”。在过去,李逵绣花被沦为笑柄,而如今的“超级奶爸”搬上银幕却能圈粉无数,被赞居家暖男。男女在社会分工上不再有显著的性别区分,而是进入共同的岗位展开激烈的竞争。

事实上,如此也意味着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大。在心理门诊上,的确存在部分男性会因为不堪繁重的社会压力而导致内分泌紊乱,甚至抑郁,部分也会出现行为举止“女性化”的病态现象。

两性差异在社会文化中逐渐趋同

在社会文化中,一方面是“大女人”文化逐渐盛行,以范冰冰自称“范爷”,李宇春被称“春哥”为典型,娱乐圈将喜着男装、举止豪放的女性尊为“女王”。而另一方面,唇红齿白,明眸皓齿也开始用来形容男性,这些新生代的偶像被称为“小鲜肉”。

在百度百科里,“小鲜肉”用于形容男艺人,指年轻、帅气的新生代男偶像。一般是指年龄在12-30岁之间的性格纯良,感情经历单纯,没有太多的情感经验,并且长相俊俏的男生。这股热潮自日韩而席卷而来,并以燎原之势的点燃了粉丝们的狂热追逐,尤其是捕获了不少狂热的女粉丝。很多人疑惑,为什么现在新生代偶像多是这些“小鲜肉”?一份关于粉丝经济的统计显示,相较于男性粉丝,年轻的女粉丝们更舍得为偶像慷慨解囊。为了迎合慷慨的女粉丝们的口味,于是源源不断的“小鲜肉”被打造出炉。

那为什么女粉丝偏偏钟爱“小鲜肉”呢?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类“小鲜肉”偶像的走红是由于女性对外形无暴力倾向,不具备攻击性的男子有着天然好感。熟悉粉丝经济的圈内人士透露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过去,被称为“追星族”的年轻女粉丝们多倾向于把男偶像视作“男友”或伴侣,更兼有崇拜和爱慕感。而现在,最当红的鹿晗、张艺兴、吴亦凡、TFBOYS等“小鲜肉”们的90后、00后的女粉丝们则会因他们看起来单纯无辜的相貌,纯良温柔的性格,甚至愿意把他们当做“儿子”般疼爱呵护。于是当下,柔弱无害的“小鲜肉”文化日益盛行。

此外,时尚界若要自诩“潮人”,常常得不走寻常路:女画剑眉着“吸烟装”,男画眼线背坤包,这样的潮流在时下视为时髦的“中性风”,并逐渐影响了一些追随者。事实上,女生剪短发着男装被视为“帅气御姐”,但男着女装则多少被大众看着别扭。那些穿着紧身衣,描眉画眼染指甲,出门打把遮阳伞的男性通常要被贬作“娘炮”。

时尚界对男女差异的审美逐渐趋同,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待也逐渐中性。过去曾“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如今鼓励“男人哭吧不是罪”。在文化生产加速、审美容易疲劳的互联网时代,男性女性化受追捧不仅暗合了人们期望颠覆传统审美观的心理诉求,也暗合了媒体希望制造热点话题,引起人们注意的想法。“伪娘"一词,在逐渐模糊的社会性别差异期待下滋生,在媒体的热捧中泛滥。

食品和环境的污染

不容忽视的是,食品污染和环境污染也是造成男孩“女性化”的重要因素。近年,不少食品、药品、化妆品甚至文具、玩具中含非法添加剂,导致男女童性早熟的新闻报道屡现报端。部分不良的商家或食品制造者、种植者为了使食品看起来更加好看,口感更好或迅速成熟而随意使用催熟剂等化学制剂中,常常含有大量的雌激素。经常食用添加了大量的雌激素的食品会导致女童性早熟,同时也会导致男童发育异常,具有女性性征,导致正常男孩“女性化”。

 

“伪娘”当道,谁来担负起民族的兴亡

——黄河社区网友  阳迂

不知从何时开始,毕业歌由“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变成了“栀子花开呀开!栀子花开呀开......”;不知从何时开始,男孩子涂脂抹粉、扭捏作态、把“人家”挂在嘴上,成了新的“时尚”。

当然,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色,每个群体有每个群体的文化追求。新时代的年轻人,生活在繁荣昌盛、富强文明的泱泱大国,当然不用承受国土沦丧的屈辱,也不用选择“战”还是“降”,更不用去拼死在疆场!可以尽情享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尽情享受“栀子花开呀开!栀子花开呀开......”,这也无可厚非。可是,在这种“风花雪月”的文化氛围下,一些电视节目兴起的“选秀”风,却捧红了一批“纯爷们”女孩儿和“娘气”十足的男孩儿,让同龄人羡慕不已,跟风模仿。

如果是个别男孩子出现了所谓的“娘娘腔”倾向,可能是性格问题,可以进行引导或者治疗,就算不治,也不会影响到社会发展和民族的兴亡。但是,当一批男孩子以“哈韩哈日”为潮流,以涂脂抹粉为时尚,以手无缚鸡之力为骄傲,动不动跑个一千米还要晕倒甚至猝死,就让人不得不担心民族的未来。可能,说这话有点儿杞人忧天,那些驻守在喀喇昆仑山上和西沙群岛中国人民解放军、那些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冲的武警战士,他们完全可以保家卫国,维护祖国的和平和民族的统一。但是,他们只是年轻人中的一少部分,而且是特殊群体。

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男人一直充当着家庭顶梁柱、国家栋梁的角色。虽然现在时代不同了,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女人同样可以保家卫国,可以是国家各个行业的栋梁,但是,并不代表男人也可以阳刚不足,阴柔有余,丧失了基本的血性。虽然,不一定非得每个男人都是“钢铁汉”,但绝对不可以有“软骨病”。

希望男孩子的教育,能引起学校和家庭的重视,增加一些性格塑造、体能训练方面的科目,发现不好的倾向,及时纠正。也奉劝我们有些电视台,不要把抄袭的外来糟粕当文化,哗众取宠,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一现象,加大对电视节目的审查力度,不要再让“三俗”节目登上大雅之堂,祸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的就是他们!

 

智库建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的是这样的堂堂男子汉,而不是那些只会搔手弄姿的“伪娘”。对此,智库也建议,从娃娃抓起,拒绝“伪娘“,保持民族血性和“硬度”:

1、家庭教育应当合理科学,父母双方既不应施以暴力教育、强势教育,而致孩子性格懦弱。也不应过度溺爱放任,致使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同时,父亲也应分担起家庭教育重任,予以男童正确的性格示范。

2、幼儿园及中小学校应适当增加男性教师比例,正确引导男生性格养成,并适当增加有益身心发展的课外活动。相对很多中等、高等院校开设的“淑女班”,也相应开展“绅士”教育,血性教育。

3、将新生入学军训常态化,科学合理拓展至青少年的各个年龄阶段,以实现磨砺精神、强健体魄的目标。

4、严格规范食品、药品、化妆品等用品生产,杜绝有害添加。

5、媒体和社会应予以正确文化导向。不应一味求新猎奇,过度追捧渲染“伪娘”文化。

[编辑:杨丽鹏]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