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发展·话题>
山西发展(网络)智库:山西枣产业出路在何方
2015-12-13 21:25:11    来源:黄河新闻网

智库话题:红枣原产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栽培历史达3000多年。在中国历史上,枣与桃、杏、李、栗一起,并称为“五果”。近代考古资料表明,枣的栽培开始于7000年前,现认为是在黄河中下游一带,且以晋陕黄河大峡谷栽培最早,渐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陈醋、红枣、核桃、小米,提及山西的特产,除了煤,似乎只有这几样了。但现实中,山西的老陈醋却敌不过镇江的米醋,山西的红枣也敌不过新疆的大枣,,山西的“大寨核桃露”与河北的“六个核桃”也有较大差距。而今年,山西的红枣更是雪上加霜,陷入严重滞销的境地。

据新华社报道,山西省临县全县红枣种植面积80多万亩,年产红枣约2亿公斤,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红枣业产值占临县农业总产值40%以上、占枣农人均纯收入70%以上。然而,今年喜获丰收的临县红枣却面临大面积滞销。据当地枣农和临县红枣局介绍,外地红枣占据市场、居民总体消费下降、病虫害影响以及销售模式落后等是临县红枣市场被挤压的主要原因。

本期话题我们就邀请了山西发展网络智库专家、山西农业大学刘汉云副教授就山西红枣产业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近百年来,我国枣树栽培地域继续不断扩大,目前,全国已经初步形成跨省区的大规模、大面积种植的趋势全国栽培面积约3000万亩,总产量超过600万吨,占全世界总产量的99%以上。我国是唯一进行红枣出口贸易的国家,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竞争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以新疆为主,甘肃、宁夏等西部红枣产区,枣树面积和产量发展迅猛,已赶超晋、冀、鲁、豫、陕等传统主产区。新疆全区红枣面积(含兵团、地方)已达700万亩以上,占全国的四分之一,雄居各省区第一位,年产量近70万吨,年产值约75亿元。新疆具有发展枣树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和农业要素条件,境内尤其是南疆地区的气候高温干燥,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而且降雨量少,但又具有良好的灌溉条件。因此新疆的灰枣和骏枣等干枣制品的口感甘甜醇香,而且个大色艳,肉厚饱满,商品卖相好,市场火爆。以新疆为代表的西部新兴枣区的崛起,让以往靠干制枣行销天下的吕梁木枣,市场认可度迅速下降,市场占有率大幅萎缩。

一、山西省枣产业现状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山区丘陵多,气候非常适合枣树生长发育。我省吕梁市的柳林县、临县、晋中市太谷县、临汾市稽山、运城市临猗县相继被国家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命名为重点枣乡。目前,山西全省种植面积达500余万亩,总产量达60万吨以上,红枣分布全省90多个县,尤其是吕梁贫瘠山区和汾河盐碱地区等广大自然条件和环境恶劣地区,是典型的支柱型特色产业,也是全省200多万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1、山西枣产业发展历史

枣是我省的传统产业,上世纪60年代前曾是农作物之后最大产业,做为铁干庄稼弥补农作物歉收年的食物。上世纪文革期间的农业学大寨及90年代苹果大发展期间,遭到大规模的毁枣林。面积产量严重缩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山楂、苹果等产业的低迷,山西省吕梁、晋中、运城等地枣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据《中国林业产业与林产品年鉴》,到2004年山西红枣产量为15.27万吨,占全国7.59%,2006年产量约31.43万吨、占全国的10.29%;2011年产量达48.64万吨、占全国的14.03%,在全国排名第三。形成黄河沿岸的柳林、临县、保德木枣、晋中市太谷、榆次壶瓶枣,运城临猗梨枣等重点产区。

2、枣树栽培技术进展

90年代以来与枣产业高速发展同步,我省枣树丰产优质栽培技术快速发展。成熟期降雨裂果的防治,土壤水分管理及节水灌溉,花期赤霉素的应用,高干矮冠及纺锤形树形培养, 病虫害防治,木质化枣吊利用,土壤自然生草制,穴贮肥水, 双调双控综合管理等新技术得到完善、推广或正在完善。省内也引进了多个鲜食优良品种,以鲜枣提早成熟上市与树冠遮雨棚防裂的设施栽培快速推广。

二、山西省枣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1、管理粗放。很多人认为枣树是铁杆庄稼、耐瘠薄,因而重栽轻管,管理粗放。加之上世纪以前栽植的枣树基本是乔化大树,放任管理,靠天收获,效益较低。

2、枣病虫害防治盲目。部分枣农片面追求产量, 滥用化肥、农药和激素。导致红枣品质下降,产品经不住检疫,进入不了高端市场。

3、深加工基础薄弱。目前省内红枣加工产业主要是干制、包装,产品单一雷同,竞争激烈。而深加工后的产品,如:乌枣,白玉蜜枣,枣汁,枣酒、枣醋、枣泥、枣粉、枣片、枣夹核桃等。由于产量规模小、尚未进入寻常百姓家。

4、宣传不足,销售不畅。据媒体报道,12月初,新疆若羌县60位枣农带着新收获的“若羌枣”在北京开启为期5天的“红色之旅”。期间,新疆枣农们慰问了国旗护卫队,参观了八达岭长城,让全国游客品尝来自新疆的味道,有力地宣传了“若羌枣”。而“若羌楼兰文化红枣节”已连续举办了十届。反观我们山西的红枣,宣传活动数量少、影响小,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销售不畅。

5、新技术研制、应用滞后。以近期省城市场上极受欢迎的“枣加核桃”为例,实际上很多都产自省内小工厂,依然在人工红枣去核,既不卫生,效率又低。据报道,目前中国红枣生产加工企业多达三四千家,但是有能力规模化生产加工去核即食枣的厂家并不多。而早在2012年,河南的“好想你”枣业就率先在中国红枣行业推出了去核即食枣,还推出了红枣脆片、枣饮、枣片、枣茶、红枣多糖、酵素等新产品。

三、促进山西省枣产业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红枣是具有中国特色和发展优势的重要果树和经济林树种,可鲜食、制干、观赏或加工,综合利用价值极高,是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绿色产业,在发展现代化特色农业和生态重建中占有重要地位。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都相继出现了红枣难卖,效益降低,转产改产的现象。对此,各地纷纷出台多种措施,积极应对。分析行业发展趋势,结合我省红枣产业特点,我们认为应加强下述几方面工作,促进山西枣产业稳增长。

1、政府加强重视,将政策、资金向枣业倾斜

政府部门的引导、支持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提。农业的产业发展涉及土地、资金、人力、自然生态、技术、市场、政策等诸多因素,离不开各级政府机构及相关部门的发动、引导、组织工作。目前,在枣农彷徨,产业受挫的紧要关口,各地各级政府应强化工作力度,积极基层调研找准问题、组织枣农技术培训提高素质、开辟市场、扶持产后加工。

2、加大枣树新技术研发推广力度

科学先进的栽培技术是经济林产业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产品的竞争就是技术的竞争。从各经济林产业发展可以看出,越是产品供求平衡、供大于求时,高档品与普通品价格差距越大。就枣而论,数年前山东的金丝小枣等已经出现售果难,高接换种或转产事例。

现代化枣树栽培与传统理念截然不同,专业界叫做干果管理园艺化。从土壤到树体管理比苹果、桃都精细,属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

与产业的古老相比,我省枣树新技术研发、新品种培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省内干果类技术力量薄弱,出现生产问题多,问题攻关研发滞后。2010年由省农业厅组织,曾成立了山西省枣树攻关组,但其后没有进一步的调研活动及资金投入。而2005年以来晋中市林业局连续多年举办枣树研讨观摩,对我省的枣产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新技术的研发与生产中的推广应用之间依然有一道鸿沟。建议应加强枣树新技术研发推广力度,同时建立一支吃苦耐劳,具有专业精神的技术推广队伍,从组织、章程、效率等制定规程,使之能更好地将新技术向全省推广开来。

3、提高栽培理念,生产无公害有机红枣

我国红枣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99%以上,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竞争优势明显,这对我国的枣产业来说是利好因素。但红枣外销前提是果品的高品质与无公害化生产。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树立高品质生产理念,加强无公害及有机果品管理及认证,做好功课,把山西红枣推向全球。

农产品的卫生安全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无公害及有机果品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未来市场十分看好。近年来发达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是国内农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国内近年来已经有媒体揭露山东苹果、北京草莓的出现农药滥用事件,影响了当地产品销售。

建议各级政府及专业技术人员向枣农民推广害虫性诱集、黏虫胶、杀虫灯等物理杀虫新技术,同时做好枣疯病、枣花叶病等的防治,加强感病区检疫隔离。

4、开发新型、高效、实用的保鲜技术,扩大鲜枣供应

农产品深加工是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加工业的雄厚壮大则是枣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要加速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力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实现年均11%的增长率,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5%以上,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达到45%以上;力争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年均增加0.1个点,2015年达到2.2∶1。

就目前而言,鲜枣生产依然是省内枣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桃、葡萄等水果比较,鲜枣的贮运性强、货架期长。我省枣品种资源丰富,其中太谷壶瓶枣、交城骏枣适合干制与鲜食,国内外市场鲜枣销售潜力巨大。建议相应研发鲜枣规程,开发新型、高效、实用的保鲜技术和保鲜材料,扩大鲜枣供应。

[编辑:]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