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发展·话题>
山西发展(网络)智库:山西民营经济“破冰策”
2015-11-22 20:03:56    来源:黄河新闻网
 

智库话题:由于长期依附资源型粗犷发展,山西民营经济的骨干企业几乎全部跻身在“煤、焦、铁”领域,近年来,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山西民营经济与全省整体经济形势一道遭遇了断崖式下滑。

据统计,山西大型民营企业80%以上以煤焦铁为主或涉煤,产业结构与国企类同,属资源主导型。在投资比重上,采矿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的投资占到70%以上,新上项目多数立足传统产业。这种产业布局的直接弊端是极易受国家宏观层面影响出现剧烈波动。2014年度,山西民营经济上交税金997亿元,同比下降16.89%。与此同时,据山西省中小企业局近期的数据显示,在重点监测的全省1500家企业中,亏损面达39.01%,全省重点监测的22个产业集群中,2352户企业总开工率为62.03%。今年以来,山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金融部门信贷规模大幅缩减,对煤焦铁、家装建材、房地产等产业拖贷、压贷、抽贷等现象严重,一些原本运转正常、效益较好的民营企业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停产甚至破产。

受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影响,山西民营经济正处于史上最困难的寒冰时期,亟待破冰之策。本期话题,我们就邀请了财政部、国资委《国有资产管理》杂志社事业部主任武志强就山西民营经济“破冰策”进行了畅谈。

山西民营经济何以遭遇如此“彻骨坚冰”?

首当其冲,就是整体结构失衡。受全省经济结构“一煤独大”的影响,我省民营经济结构也严重失衡。工业产工业产业偏重,资产在1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80%以上是涉煤企业,而且大多数处于产业链低端,高端产品少;农业产业偏小。虽然近年来,各类社会资本不断投资现代农业项目,但总体看大多数投资不大,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没有形成规模。第三产业偏弱,主要以批发零售和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为主,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低,竞争力不强,发展滞后。

第二是“原始”的管理体制。民营企业的素质与进一步做大做强的要求不适应。改革开放30多年,造就了一大批敢闯、敢干的非公经济人士,也成就了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但我省民营企业家并不都具备适应转型发展需求的现代企业家素质,大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基本上停留在个体制、家族制等传统管理阶段,不仅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甚至有一家不算小的民营企业陆续投资了50亿元建设项目,银行想给他贷款,但一看报表是手工填写的,就不敢做了。许多企业没有专业财会人员,有的连生产成本、销售成本、财务成本都不清楚。至于股权不明晰、产权不明确的情况就更普遍了。

许多民营老板的财富积累源于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对投资发展非资源类的产业缺乏相应的知识和魄力。家族化几乎是所有民营企业创业之初的首选模式,随着企业逐渐壮大,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成为影响民营经济扩张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与雄厚的民营资本不相匹配,导致外部技术、管理、专业人才难以进入,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转型发展和升级优化。

第三,政府部门的规定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不配套。近年来,中央和省政府陆续出台多项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民间投资准入领域不断开放,但很多政策还停留在政府的文件层面,有些相关政策措施形同虚设,普遍存在不完善、不配套、可操作性差的问题,“玻璃门”或“弹簧门”现象相当普遍。许多部门对民间投资项目的审批和执法仍以部门规定为依据,政出多门,相互掣肘,缺乏协同性,形不成合力,造成行政审批事项过多、手续繁琐、周期过长,一个手续还没批下来,另一个已过期作废。少数部门和工作人员公仆意识淡薄,服务意识较差。企业家要用过多的精力应付各种检查,找门路跑关系办理各种审批,大大增加了民营企业的投资成本和经营负担,制约了企业项目建设速度和生产经营效率。

第四,生产要素的供给与民营企业发展的需求不相称。我省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愿望越来越强,但要素供给与企业发展需求极不相称。土地供给上:用地指标的刚性不足与用地需求的刚性旺盛,造成了民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上项目得不到用地保证,一批有前景、有技术的好项目因解决不了土地问题而无法上马。金融支持上: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仍没有根本性的改观,普遍面临融资形式单一、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高、财务核算制度缺乏规范,企业财务信息达不到银行放贷要求、民间投资信用评级管理还不健全等问题。在水、电、气等生产要素的使用上:一些部门的供应垄断和价格垄断,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待遇不公平,如煤炭基金的收取,国有企业通常按下限收,而民营企业要按上限收。在人才使用上:民营企业技术人才、营销团队和管理人才短缺,难以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需要。

 

症之确诊,破冰之策几何?

一、他山之石

我们在讨论如何“破冰”山西民营经济发展之前,先看看国内民营经济最强的浙江省。阿里巴巴、娃哈哈、雅戈尔制衣、吉利汽车、青年汽车、奥康鞋业、广厦控股……一省之隅,何以有如此多超大规模龙头民企?这与历史上浙江所具备的几大民营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有着必然联系。

1.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生存压力

由于浙江地少人多、资源匮乏,早期民营企业的创办,弃农经商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温州人四海为家闯荡天涯,在最初也是生存与生产资源溃乏所导致的结果。

2.“重商”思想的历史传承

与正统儒家文化“重义轻利”的思想不同,浙学文化的传统中,“重商”思想源远流长,古越时期越人范蠡“三致千金”的传奇使他被尊奉为中国商人的鼻祖。“浙学”文化在“重商”的同时也“重义”,范蠡“三致千金,再分散于贫交疏昆弟”,被司马迁誉为“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南宋末期陈亮、薛季宣、叶适事功学派的“事到济处便是理,功到成处便是德”思想,更是浙江农民创业的精神鼓励。民营企业能起步较早并取得了先发优势,与浙学文化的“重商”传统直接相关。而“浙学”文化重商不轻义的传统,与我国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吻合,与现在倡导的“义利兼顾、以义为先”,履行社会责任相吻合。

3.敢为天下先的企业家群体

浙江人敢冒天下人不敢冒的险,敢吃天下人不愿吃的苦,敢赚天下人不敢赚的钱。市场经济,把浙江最有奋斗热情的人筛选了出来,数以千计的庄稼汉在经商创业的实践中成为企业家。这些曾经饱受贫寒,生活在特权之外的庄稼汉,迸发的创造力让世人所惊叹。鲁冠球、宗庆后、徐传化、王水福等等,浙江拥有一大批具有非凡胆识与才华的市场经济“弄潮儿”。浙江的民营经济虽然是从农村起步,但逐步将大量诸如汽车、化工、装备制造等高端产业阵地一一攻克。如今,以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是成为新兴产业的排头兵,民营经济无论是“质”还是“量”都占据浙江经济十分重要的位置。

4.服务型政府的形成与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率先打破“惟成份论”,大胆突破单一公有制结构,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大力支持千百万群众的创业实践。宽松的政策环境为民营经济先发优势的形成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分析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其与明清时代“晋商”的崛起何等相似;而如今浙商遇到的发展瓶颈同样对山西民企有警示意义:

1.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大量浙江民营企业呈现出规模小、技术差、人才少等特点,限制了浙江民营企业融资的途径;大多数的浙江民营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经营管理制度不规范,缺乏长远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根据“微笑曲线”理论,在价值链中,利润最丰厚的区域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研发和市场。浙江民营企业过去几十年中恰恰处于这附加值最低的微笑曲线中间----产品制造环节。

2.民营经济市场无序竞争严重

民营经济主要涉足竞争性行业,以价格竞争为代表的无序恶性竞争较为普遍,同行业企业过度拥挤,生长空间严重不足。在一些新兴行业(例如软件业)中,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滞后,技术创新和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一些技术人员采取非正常跳槽等手段,带走企业的“技术成果”,或者大模大样地使用原雇主的技术,由雇员变为竞争对手,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知识产权纠纷。

3.民营经济运营成本快速上升

一是生产经营成本。表现为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土地征用、商铺租赁等价格上涨。二是税费成本。表现为税负高、企业涉税种类多、缴费项目多、社会保险负担较重。三是融资成本。表现为融资难,我国银行贷款主要投放给大中型企业,小企业仅占20%,几乎没有微型企业;融资贵,小型微型企业在贷款时基本无法享受基准利率,要支付更多的浮动利息,处于“融不到、用不起”的两难之中。四是劳动力成本,表现为用工结构性矛盾导致企业招工难、“用工荒”现象普遍;聘用技能人才难;企业职工流失率高。

4.民营企业面临市场壁垒

长期以来,民营企业主要分布于传统行业,靠压缩成本,取得价格优势占领市场。但伴随着新要素、新企业的大量涌入和投资的快速增长,市场准入的问题却如一道坚实的壁垒,横亘在民营经济面前。当前关于汽车、金融、矿产资源等行业民营经济市场准入政策的争论,远比当年轻纺、家电等一般性竞争性行业的争论复杂。大量“玻璃门”、“弹簧门”的存在,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延展。

5.深陷互保贷款危机

自2006年年初到今年3月的6年时间里,互保贷款在浙江经历了一段堪称“狂飙突进”的飞速发展期。而随着互保贷款所牵涉的企业数量和资金规模屡攀新高,这一融资工具制度设计中的某些缺陷也被快速放大。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互保乱象也随之出现。据官方统计,这种联保互保模式占浙江省企业融资总额的40%,民间估算,更占到70%。

二、破冰有策

浙江民营经济当前遇到的瓶颈,对山西来说非常具有现实的借鉴价值。

相比浙江省,我省民营经济一方面,是产业粗放、产品低端、管理落后、创新乏力的企业内在不足;另一方面,山西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还需进一步加强等,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近年来,山西虽已出台并落实了许多政策措施,但是,融资难、用工难、用地难、创新难、成长难等等,这些共性问题仍然是令企业裹足难行的待破难题。

令人振奋的是,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对民营经济发展高度重视。今年两会期间,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向外界给出了山西的未来发展之路:在科技创新、民营经济和金融振兴三方面进行重大突破。

3月20日,山西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山西省委常委、统战部长孙绍骋,山西省委常委、副省长付建华担任组长,省经信委、省人社厅、省工商局、省金融办、省工商联、省中小企业局、省城联社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出任小组成员。

4月1日,《山西省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稳定运行若干措施的通知》共计60条,出台并正式实施。外界称其为"减负60条"。该"60条"涉及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占有使用国家资源应缴纳的价款或收益、经营服务性收费、实行政府定价的商品收费、企业自提自用的专项资金、社会保险费、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等8个方面,预计可减轻企业负担约501亿元。

进入5月份,运行一个月的山西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山西省金融办、省工商联和人行太原支行联合发文,向外公布山西省"2015年重点扶持民营企业名单",给予中阳钢铁等27家重点骨干民企和振东集团等32家优势民企政策倾斜和融资支持。

在9月1日召开的“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大会”上,王儒林书记从九个方面剖析了制约山西民营经济发展问题所在,更列举了“老陈醋”、“文化旅游”、“特色农业”、“养老产业”、“玻璃器皿”、“锻造法兰”、“面食产业”等十多个具体重点扶持产业,并针对发展瓶颈给出了详尽的解决方案。

9月底,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正式出台,内容囊括拓展发展空间、扶持成长壮大、支持转型创新、加大要素支持、完善服务体系五大方面。

密集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为山西民营经济这股"活水"激出波澜,也迎来了它史上最优质的重塑时机。多措并举积极作为,帮助民营企业渡过难关、走出困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实现富民强省提供有力了支撑。

三、融冰之计

针对山西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省委、省政府已有详尽的分析和应对方案,相关政策、措施已十分完备,在此不作赘述,只比照浙江民企当前瓶颈问题,为山西民营经济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1. 因地制宜,发展本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具有特色核心竞争力和高科技含量的民营企业,将培植重点放在利润最丰厚的区域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研发和市场。

2. 政府积极引导,避免无序竞争。例如,可由大型国有企业牵头组建产业集群,带动民营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避免内耗,快速占领市场份额。

3. 尽快研究出台针对民营企业的金融优惠实效措施,破除企业融资瓶颈;摸底企业资产情况,积极引导,避免出现浙江互保贷款困局;

4. 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入晋投资,促进与本土民企联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发展核心科技研发能力,推动民企产业升级、从本质上脱胎换骨。

[编辑:]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